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陈坚:新中国成立75周年:江山万里,人民至上(2)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亿万人民闯神州

“亿万人民闯神州”的“闯”字表现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领导广大中国人民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邓小平同志还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脑筋研究不出新东西,要依靠群众才能推动改革的大船破浪前行。

邓小平同志强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各项政策成败得失的根本依据。”这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奉行的格言。

第一,恢复高考。1977年冬,关闭已久的中国高考大门再次面向莘莘学子敞开。恢复高考,成为国家和时代的拐点。邓小平同志于千头万绪中抓住恢复高考这一关键环节,为扭转教育战线混乱局面乃至实行全面拨乱反正、开辟新道路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第一笔。

第二,农业农村改革。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村民,在一份契约上摁下鲜红的手印,由此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台,助力中国改革向纵深推进。小岗村因此被视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980年,邓小平同志肯定了农村的包产到户,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第三,城市改革。继农业农村改革之后,我们开始推动城市改革。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的时间比农村改革稍早一些。但是,与农村改革相比,城市经济涉及工业、商业、服务业等,改革的难度更大。因此,我们没有急于推行全面改革,而是采取局部试点、逐步推进的战略。

第四,对外开放与创办经济特区。创办经济特区的设想萌发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1978年,为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国务院曾先后组织多批团组分别考察了港澳地区和一些西方国家。其中,港澳经济考察组回到北京后向中央建议,把靠近港澳的广东宝安、珠海两县改为省辖市,建设成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游客的游览区。这一设想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主要领导人的支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创办经济特区的设想逐步形成。1979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广东省委负责人在向中央领导同志作汇报时,建议中央下放若干权力,允许在毗邻港澳的深圳市、珠海市和重要侨乡汕头市开办出口加工区。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

第五,提出小康社会。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1987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国民生产总值在80年代翻一番;第二步,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第三步,在21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时发表讲话,正式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即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还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让人民过得更加幸福。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后,经济增长更为快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2005年,我们的经济总量超过英国,2006年超过法国,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现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当时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2006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们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延续两千六百多年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这对中国农村发展、农业发展是一件大事情。

这一时期,中国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这一切为中国的发展进步、人民的福祉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