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如何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立场?第一,我们要时刻谨记,法治建设,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比如,要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标准,保障司法领域的公平正义;要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严格执法的重要准绳。法治建设必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不断推进人民的美好生活作为法治改革与创新的逻辑起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第二,我们要充分理解我国现代法治理念,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这句话的前提是公权力机关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依法治国”的“依”是“依据”的意思,也就是说国家机关要依据人民制定的法律行使权力,规范自身行为。一方面,“法定职责必须为”,公职人员要切实担起责任,好好做事;另一方面,“法无授权不可为”,公职人民不能滥用权力。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好好把握,理解透彻,否则很可能给自己、给组织带来麻烦,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程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这句话指明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目标,各级部门要以“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开展工作的立足点。“科学立法”,即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立法的主体。“严格执法”,即国家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据人民制定的法律从事各项执法活动,真正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公正司法”,即面对有利益争执的双方,司法机关通过判决让双方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只有法治观念植根于民心,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法治中国才能形神兼具,行稳致远,才能实现“全民守法”。所以,“法治观念植根于民心”是实现“全民守法”的重要前提。那么,如何让“法治观念植根于民心”,只有让人民感受到法律给中国带来的光明前景、给社会带来的安定和谐、给每个人的发展带来的美好前景,人民才能发自内心地尊重法律,才能萌生学习法律的动力,从而自然而然地用法律保护自己。
(二)战略思想:“十一个坚持”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集中体现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十一个坚持”,分别是: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十一个坚持”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