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郇雷: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途径和重大意义(3)

(二)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是以人类解放为旨归的科学真理,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生活的理论,是存在并发展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的。因此,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历来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一重要论断构成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总原则和总依据。

从这个逻辑出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主要取决于马克思主义与以下三种因素的适配性和互动性:一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是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空前危机为条件的,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毫无疑问,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必然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必然会以一定的民族形式展现出来。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二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具有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时代性条件的巨大变迁和深刻变革日益成为“中国具体实际”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时代性难题。三是马克思主义与实践发展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发挥作为科学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伟力,为完成中国共产党担负的伟大社会革命提供理论指导。反过来说,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需要相结合,才能产生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才能焕发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

综上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从民族复兴、时代要求、实践发展等方面深刻分析和深入阐释“中国具体实际”的复杂性,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科学方法和现实路径。

(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逻辑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就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推进“两个结合”的理论成果,这一伟大思想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深刻理论逻辑。

第一,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性地位,为两者相结合提供了必要性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就决定了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中国共产党在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现代中国长期执政,就必须努力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本国传统文化根基之间的融通融合。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与根基性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特别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根基。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内容。

第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主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具有高度契合性,为两者相结合提供了可能性前提。虽然说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西欧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在以农业文明和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繁荣。但是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谋求复兴的历史背景下实现历史交汇。回顾近代以来的民族复兴史,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了高度概括,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就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本质上是互通的、相融的,而不是排斥的、对立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两者相结合提供了丰富资源。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时代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永葆生机活力。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广泛渗透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之中,对于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蕴含着宝贵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智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化社会相协调,必须要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能够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确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充满活力,也能够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和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种创造性结合,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两个结合”是相互成就的,契合是前提和基础,结合是创造性过程,结果是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所以,“两个结合”厚植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体性和文化主体性。

综上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具有紧迫性,也具备契合性,两者之间更是彼此裨益、相互赋能的。在“两个结合”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浓郁的中国形式、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彰显着丰富的传统智慧、文化底蕴、时代气息,焕发着强大的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