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中国成立75周年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统筹加强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开展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这些成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
(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
20世纪70年代,官厅水库遭到污染,北京市很快成立了官厅水库水源保护领导小组。1972年,我国政府派出代表团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1973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当时,世界各国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同步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这一点上,我们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是同步的。1979年,推出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新时代以来,坚持全方位布局、系统化构建、多层次推进,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及30余部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出台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及几十项具体改革方案,逐步建立起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基础制度,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构筑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是“四梁八柱”的“大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这是“四梁八柱”的“八柱”。
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法律绿色化,比如在宪法、民法典中写入生态文明相关条款,越来越多的法律对接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从法律层面有效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二是完善资源环境专门法,编纂生态环境法典。
(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得到全面压紧压实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生态文明工作的分量越来越重。从我们党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又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内容,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中。
新时代以来,牢牢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建立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河湖长制、林长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要求,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责任体系更加严密健全,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断增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成为夯实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的重大制度创新和改革举措。
2015年12月31日至2016年2月4日,中央环保督察试点在河北展开。大约两年时间,督察实现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2018年起,又对其中20个省份进行了督察“回头看”。2019年,启动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承担生态环保任务较重的央企纳入督察对象。2022年,第二轮督察任务圆满完成,分6批对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个部门、6家中央企业开展督察。2023年,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截至2024年7月,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已经开展两批,范围涉及福建、河南、海南、甘肃、青海(第一批)、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庆、云南(第二批)等12省市。
(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按照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整合优化机构职能,组建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组建生态环境部,整合分散在各相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实施省级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优化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配置,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的独立性、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不断加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原因之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这句话的背景是宪法的第九条: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全体老百姓作为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人,却没有充分享受到自然资源带来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所以,当时的机构改革推动组建了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两个新部门。
首先,组建自然资源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指出,将国土资源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水利部的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农业部的草原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林业局的森林、湿地等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职责,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职责整合,组建自然资源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其次,组建生态环境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指出,为整合分散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将环境保护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国土资源部的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职责,水利部的编制水功能区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职责,农业部的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海洋环境保护职责,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区环境保护职责整合,组建生态环境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改革持续深化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以抓污染物总量减排为主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转变。这是一个重大转变,因为体现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的数据指标存在钟摆效应,一段时间的数据表现很好,过一段时间又有所下降。所以,单纯用总量考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准确,而且总量考核与老百姓真正的民生福祉的关系不密切,我们转而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上。
新时代以来,完成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完成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设立首批国家公园。建立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深入推进“多规合一”改革。深入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征环境保护税,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推行排污权交易,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数据,2015年全世界超过70%的废塑料和37%的废纸都出口到中国。欧洲国家和美国是这些废品的主要来源地。据报道,中国是全球主要垃圾进口国。2016年,中国进口全球56%的垃圾,其中废塑料超过730万吨。现在,我们实现了洋垃圾进口清零。
以上改革举措的实施,有力推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