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毕吉耀: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把舵定向——学习贯彻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6)

三、202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5年经济工作作出部署和安排,对2025年经济工作提出总体要求。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来推动产业发展,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着力。特别是要稳住楼市股市,楼市股市是资产领域的,但它们对市场信心和预期影响很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2025年我们可能会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面临一系列外部冲击,因此会议特别强调要防范化解外部冲击。通过这些政策措施,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四、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取向

关于2025年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取向,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具体要求。

会议指出,2025年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这里一共提出了五个目标,也是宏观经济大盘的目标。根据这些目标,会议要求,2025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稳中求进”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做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以进促稳”就是要通过进来促稳,包括通过科技创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等来促稳。“守正创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措施,那么改革中的守正创新,要坚持“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改”;“先立后破”,在改革的过程中,新的没有立起来之前,不要急于把旧的破掉。“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宏观政策和改革措施要协同配合,充分发挥政策效力。

第一,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加强重点领域保障。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所谓“两重”,是指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所谓“两新”,是指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新”工作的效果非常好,2025年还要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要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也就是要更好发挥专项债券的带动作用。同时,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第二,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余额突破400万亿元,广义货币M2余额突破300万亿元,盘子已经很大了。但这方面要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实际上,经济增长和货币数量、通胀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从货币供应量大、价格水平低来看,有效需求不足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可以看到,2025年的财政货币政策要比2024年的力度更大。

第三,要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完善部门间有效沟通、协商反馈机制,增强政策合力。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统筹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提高政策整体效能。也就是说,从政策的制定到执行、再到见效,都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才能使得好政策出现好效果。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范璧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