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深入做好首都文化大文章,更好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
北京有丰厚的文化资源,要进一步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一,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京华实践教研中心。二是做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服务保障。三是选树“2025北京榜样”,加强“文明驾车、礼让行人”等公共文明引导。
第二,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一是制定实施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二是启动琉璃河遗址申遗前期工作。三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办好北京国际非遗周。
第三,丰富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今天的产业发展是多元的,比如数字化、金融化、融合化,要推动文化与制造业的结合,在结合中创造经济增长点。加快打造王府井、天桥等演艺集聚区和特色演艺群落,积极发展“体育+旅游”“影视+旅游”等多元融合业态,新增100条“漫步北京”旅游线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6万场,加强国际传播效能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
(七)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第一,着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持续提升粮食单产,蔬菜产量稳定在200万吨左右。统筹推进农业中关村和种业之都建设,积极创建平谷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实施生物育种创新培育专项行动。支持现代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特色种养、林下经济发展,培育农业生物制造能力,推进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
第二,建设更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抓好第二批百千工程示范创建,优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创建美丽乡村路300公里,持续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第三,完善新型城乡体系。一是积极推进“一绿”城市化,深入实施“二绿”减量提质规划。二是加快南中轴地区蝶变升级,规划建设大红门博物馆群一期、京南文化旅游度假区。三是抓好京西“两园一河”联动发展,加快滨水核心带建设。“两园一河”指的是,园博园、首钢园,以及永定河。四是着力提升平原新城承载力,加大建筑规模指标向轨道站点周边投放力度,建设职、住、商平衡的活力区域。五是健全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加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进规划、进补偿力度。
(八)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进一步提高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
第一,扎实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一是深化城市更新行动,统筹推进居住、产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区域综合等五类更新改造。二是实施500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治理背街小巷1100条,改造提升老旧厂房40处,优化城市家具设置及管理,改善宛平城等12个重点区域周边环境面貌,做好第二轮回天行动计划收官。三是健全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完善1000个居住小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新增生化处理能力日均1200吨。四是健全物业管理体系,推动物业服务覆盖300个老旧小区。五是优化接诉即办全流程工作机制,每月一题专项治理群众普遍关注的难点问题,推进协商共治。
第二,持续加强交通综合治理。一是开通地铁17号线全线和6号线南延,推进地铁网、市郊铁路网、公交网多网融合,公交与轨道50米内换乘比例提高到90%。二是畅通社区公交微循环,拓展通学、通医、通游服务,完成50个地铁站和40个学医景商等重点区域周边非机动车停放治理。三是完成30项市级疏堵工程,打通20条断头路,利用闲置空间、人防工程等建设2.5万个停车位,增加1万个错时共享停车位,实现7000处信号灯联网,新增200处重点路口智能调控,让道路通行更加顺畅。
第三,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样板。一是完善智慧城市统筹协调机制,巩固提升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慧治成效,新增“京通”便民便企服务200项、“京办”城市治理应用50项。二是加大数据汇聚和服务提升力度,加强数据和网络安全保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