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徐祥临 | 把握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新动向: 以“两个确保”为重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这一行动不是说要多生产1000亿斤粮食,而是要我们具备这个生产能力。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藏粮于地战略。这意味着,我们的耕地要具备这个生产能力。因此,我们实施这一行动,需要兼顾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以量的均衡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实现粮食产能稳定提升,进一步确保粮食安全。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是要将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一个紧密相连的生命共同体,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食物来源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

另外,藏粮于地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以及低效水面山林,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按照到2030年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的要求,我们不妨匡算一下。假设南方地区种两季,一亩地年产1500斤,那么6亿亩高标准农田产能就是9000亿斤;假设北方地区种一季,一亩地年产1000斤,那么6亿亩高标准农田产能就是6000亿斤。这些在现实中都不难达到。比如,一些南方地区一季就能亩产1500斤,而有的北方地区亩产能达到1700斤以上。因此,我们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粮食产能就可达到15000亿斤以上,这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现在,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所面临的问题。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较低,退化严重。比如,有的地方对于带点坡度的农田,应该把熟土翻出来堆到一边,再把高处的生土垫到低处,平整好,然后把熟土覆盖到平整好的地面上。但是,有的地方为减少支出,就把坡上边的熟土推到下边平整好了事。这样,上边的生土层完全裸露出来,而下边的熟土层加厚,土壤里面的微生物和养分逐渐流失,过几年就变成了生土层,导致土地退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二是对农田以外的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我们生产食用油,一方面需要进口大量大豆,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开发利用木本油料作物,比如油茶。它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用油茶籽榨取的茶油为高品质食用油。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我国居民一年消费食用油约10公斤,而当前茶油产量基本可以满足1/3的居民消费需求。可以说,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能有效缓解粮油供需矛盾,为切实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因此,要进一步科学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开发木本油料林,搞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木本油料产业发展。

还有对草场的开发利用。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我们随处可见的敖包,原是牧民用石头、沙土或木块堆成的道路和边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家畜兴旺、草原丰收、家人平安的象征。实际上,这反映了过去人们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他们把草原上的石块捡起来堆在一起,这样草就长起来了。现在,我们有的地方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引水渠,引水灌溉,草就长得非常好,像绿地毯一样。在这方面,我们的发展潜力非常大。

总的来说,我们要践行大食物观,顺应人民群众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进一步开发利用山水林湖草沙资源,通过科技创新,提高食物产量,提升质量和多样性水平,同时开辟新的获取食物的途径,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让老百姓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下大力气。

三是粮食和食物浪费现象还较为突出。据《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我国食物总体损耗浪费率为22.7%,浪费问题不容忽视。这不仅包括人们餐桌上的浪费,也包括粮食生产、收获后处理环节等的浪费。比如说,2025年春季,我到北方的一个村镇调研时发现,当地村民把秋收后的玉米随意堆在路边、房前,甚至地里。我跟当地的同志说,你们这么保存玉米,可便宜了老鼠,在改革开放前可是不存在的。这样的玉米已经变质了,不能给人吃,也不能做饲料,就这样浪费了。由此,我们要增加粮食产量,改善饮食结构,杜绝粮食浪费,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三、“两个确保”相互贯通的成功案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在全国推广安徽小岗村大包干经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粮食产量明显提高,一举解决温饱问题。发展几十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要看到土地撂荒和粗放经营的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有的地方的农户每人获得了6、7亩耕地,这不仅不多,而且碎片化现象较为普遍。也就是说,农户获得的耕地并不集中在一起,而且被分成若干块分布在村庄及四周,造成农户的劳动时间严重浪费,机械化作业十分困难,从而导致土地撂荒和粗放经营,结果是当地经济上不去,贫困人口也相对较多。同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无力阻止农民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生产条件主要依赖国家投入。对这一问题,我们国家高度关注,各地方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取得阶段性成效。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王瑱监审:赵冠霞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