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省叶屋村做好土地这篇大文章
广东省清远市叶屋村,地处粤北丘陵地带,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截至2009年,有35户人家,175口人;有各类可耕作的土地资源(包括林地)1350多亩;人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曾是省级贫困区。当时,叶屋村平均每户承包土地10.6亩,为把肥力、位置不同的土地搭配均匀,分田到户时也是采取细碎分割的方式,导致每户农民要分散经营大约11块土地。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村民把劳动力投入细碎的土地越来越不划算,很多人外出经商务工,土地粗放经营乃至撂荒现象便越来越严重。
在这个贫穷的小村庄里,也有比较富裕的农户,当时的村长(村民小组组长)叶时通家就是其中之一。叶时通致富的诀窍很简单:在最初承包的三亩鱼塘边上开荒,形成了11亩集中连片的鱼塘,靠养鱼、养猪每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叶时通由自己家想到全村,认为叶屋村之所以这么穷,主要在于承包地分散拖累了全村。如果每户都像自家一样土地连片,成规模地集中搞好一两种产品,哪怕是效益最低的种桑养蚕,每亩地也能够收入3000元以上,各家各户就都能够富裕起来。
叶时通把这个想法先在村民理事会五个成员中提出来,得到一致赞同,马上全村开会,也得到一致赞同。但在具体商量如何把七零八落的土地集中起来重新分配时,遇到了两个难题。一个是水田旱地不同地块水利道路条件不一,肥瘦差别很大,谁也不愿意把自己家的承包地集中到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上。这就是我们建设高标准农田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个是人多地少户与地多人少户存在矛盾。因为承包地多年没有调整,各户按人平均的土地面积差别很大,一些户添人进口要求按人增加承包地,而另一些户人口减少却不想减少承包地。为此,经过近一年的反复民主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其中最重要的共识:一是决定重新收取承包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和农道建设;二是组织发动群众自发开展土地置换整合,实现一户一地连片经营。由此,叶屋村从2010年起就做到了农户承包地集中连片,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和粗放经营问题,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一举甩掉了省级贫困村帽子,农民人均收入从2009年的3000多元提高到2014年的2.5万元,跨入富裕村行列。如今的叶屋村,每家每户都住上了楼房,有了小车。这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的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二)内蒙古官牛犋南社探索“统种共富”新模式
官牛犋南社,是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侯家营子村的一个自然村,位于黄河沿岸,土地平整、肥沃。但之前也同叶屋村一样,出现了土地分割细碎,一些土地被撂荒,粗放经营的问题。直到2005年,达拉特旗引进企业流转土地,发展农业大规模经营,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要求企业必须雇用本地人当农机手从事农事作业。这样,7名官牛犋南社的年轻人就被企业雇用,并掌握了机械化作业全部流程和作业技能。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认识到,本村土地流转给企业,利润让企业赚走了。所以,当2012年土地流转到期后,他们申请承包这3000多亩土地,并提高了给集体的租金。结果,他们每人每年纯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
土地承包给这几个人之后,村内的贫富差距拉大,使得部分村民的心理失衡。于是,官牛犋南社的干部群众经过反复讨论,决定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也就是各户按照承包的土地面积折股,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统一经营。同时,合作社成立农机作业队,由农机手承担全部农事作业。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由合作社(组集体)承担,农产品销售收入归集体所有,扣除成本后的利润归组集体,提留集体积累后,按各户所占股份进行分配。后来,旗政府将官牛犋南社这一做法提炼总结为“统种共富”模式。
据官牛犋南社社长高勇介绍,该社目前在土地收益分配方面,按照1:2:7的比例进行,即合作社提留10%,用于发展集体经济;提留20%以下管理费,用于专业人员工资或补助;剩余70%以上用于社员二次分红。2022年,官牛犋南社拿出500余万元给社员分红,全社281人,每人分得1.8万元,仅这一项就超过了全国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目前,当地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更多的村子进行土地合作化经营。
(三)江苏省圩丰镇蹚出富民兴村新路径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圩丰镇蹚出了一条“向土地要产出、以规模增效益”的富民兴村道路。圩丰镇党委书记张建国从多年农村工作中总结发现,村内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高收益,但并不把这些收益用于农村发展,而是拿到城里消费。那么,要是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并获得收益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这不是更好吗?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张建国在芦场村等进行试点。
2020年,芦场村把土地整体转包村集体,对不愿流转的农户,通过置换将零散的土地集中到指定区域,将村民分散闲置的土地转包村集体,最终规模整合土地2000亩,使得分散闲置的土地“小田变大田”,形成5%到10%的“面积溢出”,集中连片的土地通过交易平台公开对外发包后,又形成每亩至少50元的“价格溢出”。仅此一项,芦场村每年增加纯收入6.5万元以上。2021年,为了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芦场村将整合而来的部分土地用于自主经营稻麦轮作项目,注册成立村农业公司,入股镇公司并由镇总公司统一管理。2023年,芦场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500万元、净收入超100万元。村集体有了钱,不仅让当地脱了贫,而且还推动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