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民生为大的改革取向

深化民生为大的改革取向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5)04-0032-04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深情指出:“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这些重要而温情的论断,不仅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与深切关怀,更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做好民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民生,乃国之根本,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它如同社会大厦的基石,承载着人民的希望与梦想,是社会发展不可动摇的坚实支撑。民生,简而言之,即人民的生活,涵盖了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的基本方面,是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每个人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汇聚,是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微观体现。而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社会保障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则是人民在基本生活得到满足后,更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也是社会进步、文明提升的重要标志。

民生是全面的、多维的,它关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是国家发展蓝图中的核心要素。在经济领域,民生关乎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就业创业机会是否充足,消费水平是否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在政治领域,民生关乎民主权利是否得到充分保障,法治是否健全完善,社会公正是否得以彰显;在文化领域,民生关乎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文化产业是否繁荣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否生机勃勃;在社会领域,民生关乎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公共安全体系是否牢靠;在生态文明领域,民生则关乎环境质量是否优良,生态安全是否得到维护,可持续发展是否得以实现等。

民生之所以为大,在于民生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与国家长治久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底蕴。

民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石。幸福生活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真挚的向往,是精神与物质双重满足的状态。幸福感往往源于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民生的改善。只有解决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并不断满足发展的需求,才能让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彰显时,人民就会对现有的生活状态感到满意、感到幸福。

民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民生问题的解决,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只有让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才能减少社会矛盾与冲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民生乃国之根本,一个政权能否长久,关键在于能否得到人民的拥护与支持。而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又取决于政权能否有效解决他们的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涉及人民的切身利益,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果人民基本生活不能保障,国家也不会长治久安。历史一再表明,当顺应民心、关心民生时,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反之,忽视民生时,国家就会走向衰落灭亡。

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底蕴。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提升,更是要增进社会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民生为大的理念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更是衡量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尺。中国式现代化以民生为大,凸显了其与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追求的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民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都实现协调发展与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民生问题始终是基础性和根本性问题,需要我们从战略上给予高度重视,并持续努力加以解决。

民生为大寓于人民至上之中

民生为大的理念,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邃智慧,全面汲取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丰厚滋养,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为民生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民本思想为民生建设提供了文化传承,党的经验为民生建设提供了历史积淀。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其核心在于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坚定确认和对人民利益的深切关怀。马克思主义关于民生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其对人的发展、社会历史进程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等方面的深刻洞察。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东西。”人不仅是社会生产的参与者,更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只有当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他们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和动力去参与社会生产,推动社会进步。同时,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这包括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以及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满足。无产阶级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政治革命,更是一场为了改善人民生活的社会革命。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从而为人民提供更全面的生活保障。在畅想未来社会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在这个社会中,人们摆脱了生存需要的束缚,民生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生为大的思想源远流长。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疾苦,将人民的利益置于治理的重要地位。如《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深刻阐明了民生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人民安居乐业对国家稳定与繁荣的重要性。富民思想则强调通过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使百姓富裕起来。如《管子》中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体现了经济繁荣与道德提升之间的紧密联系,揭示了民生改善对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顺应民心、关心民生以及民生与国家兴亡的紧密联系。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为后世的民生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与借鉴,成为当今民生理念的重要文化渊源。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肩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各个历史阶段都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国情和任务,制定了相应的民生政策和措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深刻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在新的制度下发展民生创造了前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致力于构建新的社会制度,努力恢复经济、发展生产,集中力量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变了一穷二白的局面,为民生改善筑牢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物质根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推动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为民生改善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注入了强大动力,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推动民之所望变为政之所向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民生问题置于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就。中国不仅成功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还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就业创业环境持续优化,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民生建设正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七有”,迈向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七优”。然而,在民生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业压力依然严峻,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覆盖范围有限、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

面对这样的形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民生问题作为改革的核心议题、作为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要求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更加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对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科学谋划和系统部署。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方面,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完善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制度体系,共同绘制出一幅公平、和谐的财富分配画卷。在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方面,要求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特别是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要完善就业支持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这些措施旨在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通过劳动实现价值、绽放光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提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健全全国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同时,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让每一个人都能沐浴在社会保障的阳光之下。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要求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通过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这些措施旨在构建更加完善、更加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共同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在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方面,要求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尤其是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未雨绸缪因应现代化与老龄化同向同行问题。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要在改革的实际工作中体察民情、回应民意、顺应民心、聚焦民生,全面提升改革措施的针对性,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人民群众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陶文昭,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顾杰煜,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