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这是19日下午,习近平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5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19日下午,他来到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龙门石窟,察看石窟整体布局风貌和代表性窟龛、造像,同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和游客们亲切交流。他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游客们见到总书记,都十分欣喜,纷纷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总书记不时同大家交流,还特别鼓励小朋友们多到实地寻溯中华文化,从小树立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从历史中走来,从古到今一段段历史故事、一个个历史人物、一种种历史文化,是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发掘在新时代的宝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交相辉映,共同创造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体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文明和独特魅力,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感和民族团结意识,把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中,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我们要努力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让青少年一代从中华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实现自信自强,不断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推动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生机、焕发出巨大活力。
近年来,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青少年“寻根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与历史,帮助青少年建立文化认同感。多地教育机构组织学生走进文化遗址和博物院,通过观察文物、参与特色活动等多种形式,将书本知识与现实场景相结合,让沉浸式体验唤醒青少年对文化根源的认同感。
贵州多地中小学校组织学生赴遵义红色教育基地,将革命历史转化为生动的爱国教育课;上海组织青少年儿童在广富林文化公园水下展厅穿梭,直观感受上海从新石器时代到近代的演变历程,理解“上海之根”的文明脉络;江苏宝应组织青少年沿千年运河探访周恩来少年读书处等古迹,用脚步丈量家乡文脉,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抚顺望花区教育局组织学生参观煤炭博物馆,开展主题为“感悟煤都文化、爱我富饶家乡”的研学实践活动;海外华裔青少年通过寻根之旅,参访苏州、徐州等地文化遗产,强化民族文化认同……这些活动通过“触摸历史+动手实践”的双路径,将文化传承转化为可感知的成长体验,为青少年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各地要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研学实践活动,将文化基因植根于新生代的精神血脉,这既延续中华文明的根脉传承,又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进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宣讲家网 许华凌 王同文)
作者单位: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昌图社区党委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