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基层宣讲的“最后一公里”

打通基层宣讲的“最后一公里”

北京市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方面建立了系统的宣传工作,建立了将近40个理论宣讲示范基地,形成了“理论微宣讲”“专家宣讲”“学生宣讲”以及“理论+百姓+文艺”等多样化的宣讲形式。作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理论宣讲教师,我深有感触,打通基层宣讲的“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是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的关键所在,也是宣讲教师需要用心完成的重要政治任务,让理论入脑入心,有效传播,凝聚基层群众最磅礴的力量。那么,宣讲教师需要做好哪些工作,才能完成好这个任务呢?

XxjpsgC007184_20250409_PEPFN0A001

2025年4月9日,总体国家安全观宣讲团在人大附中分校进行宣讲。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首先,宣讲教师需要将党的理论“读厚”,用专业的视角建立宣讲理论的学术逻辑。习近平总书记说,“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从纵向的产生过程来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不断结合、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结合的过程,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特点和实事求是的当代品质。同时,党的创新理论从横向的构成内容来看,高屋建瓴,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综合体系,用最简洁的表述高度概括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党的创新理论综合来讲,是国家的纲领性政治文件。因此,宣讲教师首先应该把党的创新理论的学术逻辑建立起来,把政治纲领文件学术化,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宣讲教师的专业优势,体现宣讲教师的专业素养。宣讲教师的宣讲工作是就某一领域的话题展开宣讲,而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知识建立宣讲理论的学术逻辑,把言简意赅的理论内容所包含的历史脉络与现实指向钻研透彻,在具体的专业领域内,回答党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搞清楚党的某一理论的历史来源是什么,在当代最新的环境中,有哪些新的发展,在具体的专业问题上,党的方针政策和创新理论涉及到哪些专业领域,与我们整个国家的建设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都需要宣讲教师结合具体的专业知识进行回答。唯有如此,理论宣讲才能扎根于坚实的学术逻辑基础之上。同时,宣讲教师还需像导游一样,向听众清晰描绘宣讲领域的整体图景和专业架构,确立宣讲内容明确的学术逻辑框架。

其次,宣讲教师需要把党的理论“读精”,用精准的调研提前了解宣讲所在单位最关心的问题,建立理论宣讲与听众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说,“坚持实事求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理论宣讲的主题是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宣讲的内容是宣讲教师提前准备好的,除了理论之外,还会配合大量的实证案例,这些内容是确定不变的。但是,宣讲的单位、听众和观众的构成情况和需求情况却各不相同;机关干部需要把党的理论和具体区域的方针政策制定联系起来,而大众则关心党的理论对日常生活的实际影响。  在每一次具体的宣讲过程中,存在宣讲教师和宣讲内容以及宣讲教师和观众的两方面互动。就第一方面的互动而言,宣讲内容之“精”直接决定宣讲的效果,没有精心准备的内容,就不能真正抓住观众的精神世界,引发共鸣。随着时代的发展,宣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有线上讲座、现场讲座,线上讲座需要宣讲教师在脑海中呈现想象中的观众画面,即使是一个人在屏幕前讲,也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情绪,否则,网络空间造成的疏离感会使自己难以全情投入,更遑论让观众在线上沉浸式听讲了。就第二方面的互动而言,宣讲教师实时“精准”把握观众的情绪状态的变化至关重要。宣讲教师适时调整宣讲的重点,关注观众的反应,把控宣讲的整体情感节奏,是必不可少的功夫。此外,在讲座过程中还包括百姓宣讲和文艺演出等多样化的形式安排,宣讲教师还要和百姓宣讲、文艺表演等环节自然衔接,而不仅仅是一个报幕员的身份。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宣讲教师提前了解宣讲单位的人员基本情况,如年龄构成、知识背景、所在单位以及工作需求等综合因素形成的期待视野,应该根据观众和听众的需求及时调整宣讲的侧重点,即使是同一套课件,也能够根据不同的听众讲出不同的风格和重点。只有牢牢抓住听众最关切的问题,将理论宣讲与听众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阐明理论与听众的内在联系,精心安排好宣讲全过程,听众才听得进、愿意用心听,才能真正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并运用到自身工作中去,这样的宣讲才能取得实效、深入人心。

最后,宣讲教师需要把党的理论“读透”,用最生动的语言和最动人的情感共鸣把理论讲透,建立理论宣讲的现实逻辑。习近平总书记说,“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常学常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活的实践品格,是不同于其他理论的重要特征。这种实践性强调“做”的重要意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重要体现。党的创新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建立党的创新理论的现实逻辑,就是要将实践的精神贯彻在理论宣讲工作之中,“讲好”是最终效果,而“读透”是前提条件。所谓“读透”,就是要找到党的理论和日常生活工作最深刻的联系,而且能够用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表达出来,深入浅出地从道理上把深刻的理论讲明白。教研人员平常工作中面对的是专业学者和上课的学生,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专”才,塑造学生的专业性;而宣讲需要面对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宣讲教师要把道理说“通”。想要说得通,自己就要学得“透”。这既要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在日常工作中的实践体现,也要求宣讲教师设身处地,把自己真正置于理论学习者的位置,用生活实践中的生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与听众产生情感共鸣,也才能把理论宣讲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在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回信时强调:“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理论宣讲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综合度高、受众人数多、时效性强的工作,随着宣讲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化、效果持久化是宣讲工作的重要目标。理论宣讲要接地气,在人民群众的实际工作与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久而久之人们就能将自己的想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宣讲人员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者与宣传者,也是这项工作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将这份无上光荣的事用心做好,为创新理论宣讲事业贡献力量!

(宣讲家网 安静)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