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世界史学科在区域国别学研究中的作用

发挥世界史学科在区域国别学研究中的作用

区域国别学是我国2022年设立的一级学科,以各区域或国家的各领域状况为研究对象,旨在加强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和交流。区域国别研究是世界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区域国别学与世界史天然地具有学术上的紧密联系。作为交叉学科门类下一级学科独立出来以后,区域国别学的现实基础、自身的学科定位及基本分析框架,仍然需要放在世界史的纵深视域中作出新开拓。

世界历史的新发展是区域国别学的现实基础。我国的区域国别学发展的现实基础,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发展的新形态,即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永续发展。这在世界历史上是非常典型的纵向社会形态的演化推动人类横向交往的新发展。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挑动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复杂化。在人类社会又一次面临和平还是战争、繁荣还是衰退、团结还是对抗的关键抉择之时,区域国别学应当主动参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学术解读与阐释,展现应有的专业价值。

为此,发挥好世界史学科在区域国别学研究中的作用,应当引起学界的充分重视。这不仅是两个一级学科的相互促进,而且是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之一。世界史学科在区域国别学研究中的作用,至少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世界史学科的全球视角有利于区域国别学确立学科定位。新时代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定位,是运用世界史学科的全球视角,立足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累区域国别学专业知识。中国是唯一将和平发展写入宪法和执政党党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大国。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区域国别学与西方殖民时代起源的区域国别研究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以促进人类文明和平与发展的进步事业为宗旨,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抓手,积极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发挥应有的学术作用。

目前,各国人民面临全球性的共同挑战,全球南方卓然壮大,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蓬勃发展。西方学界至今没有形成能够解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论框架,其区域国别研究依然固守自身利益优先的立场,把其他区域和国家视为次一等的、被凝视的观察客体。这已经不敷时代之用。我们的区域国别学研究应当重点关注的是如何解决地缘冲突、增进交流互鉴、共同实现现代化等主题。例如,已有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的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状况持续恶化,2023年全球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为28.9%,较2015年增加7.4%;23.26亿人无法定期获得足够食物,较2015年增加7.31亿人。粮食不安全人口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亚和南亚、北非和西亚、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要应对这些迫切的、结构性的全球挑战,既要梳理其中复杂的历史脉络,也要分析内在的现实阻碍。区域国别学传统视角中的地缘关系,需要转化、升华为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如卫生合作伙伴关系、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开放包容伙伴关系、创新合作伙伴关系、廉洁共建伙伴关系等新态势,以便加快各区域、各国的共同发展。区域国别学研究显然能够在扩大各国利益汇合点、促进国际协调与良性互动的过程中大有可为。

世界史学科的分析框架有助于区域国别学探索自身框架。区域国别学作为一级学科、交叉学科,自身的理论分析框架正在探索之中。就此而言,一个可行的思路就是借鉴世界史学科的分析框架,秉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公平正义理念,进而围绕实现全球治理形成区域国别学的理论框架。世界史学科的分析框架,是由生产和交往两种基本动力构成的纵向与横向结合的时空分析框架,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世界历史”理论的集中呈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要落实落地,需要区域国别学从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公平正义理念出发,深入探索世界各区域、各国的自主发展动力和互联互通的现实路径。这也是区域国别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我们的区域国别学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应当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强化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的价值观;积极促进共兴文明、共筑安全、共赢共享。目前世界经济和战略重心持续向亚太地区转移。作为全球格局中的稳定板块,亚太地区不仅保持近半个世纪的总体和平,而且是全球经济繁荣的重要引擎,亚太地区促和平、求稳定、谋发展的现实经验,特别是对话协商处理分歧和争端的经验,需要区域国别学研究的深入挖掘和发扬。例如,因水而生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就是一项非常典型的多边主义合作。澜湄流域六国同饮一江水,合作共赢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六国确立了“3+5合作框架”,即坚持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支柱协调发展,优先在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领域开展合作。这种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区域合作机制,使澜湄合作成为地区合作优质的“金色平台”。澜湄流域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得到了共同维护和发展。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和国家间良好的政治互信、文明互鉴,是全球治理的坚实基础。区域国别学正在探索的自身学科理论分析框架,也将在这些具体研究中日益清晰。

综上所述,区域国别学研究既在关注世界范围内区域和国家的实践多样性,也应在此基础上提炼分析世界范围内人类整体发展的统一性。这与世界史学科的总体研究思路是一致的,也是双方可以协同发力之处。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