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基础和关键动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去工业化与工业化相反,指一个社会或地区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经济中地位和作用下降的过程。去工业化通常以制造业产出和就业数量的绝对萎缩或它们各自在总产出和就业所占比例的下降来衡量。美国作为最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之一,其工业化水平曾经高居世界首位,但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推行去工业化,直到2010年左右才结束,这给美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也为后发国家推进现代化提供了警示。
美国为何要去工业化。大量研究表明,美国去工业化主要源于20世纪后期服务消费需求激增、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外包服务增多等因素。1970年美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715美元。当时美国的汽车、洗衣机、冰箱、收音机等耐用品的家庭普及率都达到了80%以上,对商品的需求接近饱和状态,对服务消费需求快速上升,服务消费占个人消费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从1970年的50.7%左右提高到2010年的67.7%左右。同时,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由于全球化快速推进,美国国内一些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工厂陆续关闭或转移到海外成本更低的地方,以及按功能而非按部门专业化进行的离岸外包,跨国公司将设计、研发和销售等制造业的核心活动保留在发达国家,将加工和组装等非核心业务分散到全球更具效率和成本优势的地方生产。在1970——2006年间,美国从南方国家进口的制成品占其国内制造业总产出的比例从0.6%上升到13.2%。经济学家大卫·库塞拉等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由于南北贸易的增长,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了200万个。
但这些解释,往往忽视了美国政府的因素,正如扬斯敦州立大学的学者约翰·鲁索和雪莉·李·林肯指出的,“去工业化并非新鲜事。它也不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遵循传统的关于自然经济演化的历史叙事。……去工业化是企业和政府决策的直接结果”。美国政府确实在去工业化的过程中,扮演了加速器的角色。
美国政府推动去工业化的种种举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里根政府、老布什政府、克林顿政府和小布什政府等几届政府推行的一些政策,加速了去工业化的进程。
放松金融管制和维持强势美元等政策抑制了制造业发展,并造成了美国经济过度金融化的结果。在新自由主义模式下,放松金融管制和长期维持强势美元政策,导致金融业的利润率远高于制造业,逐利的资本纷纷转向“挣快钱”的金融业。例如,从1975年到1990年,私人固定资本投资转向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即FIRE产业)的比例翻了一番,从12%——13%上升到25%——26%。从1982年到1990年,近25%的固定资产投资转向了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
缺乏长期和可持续的产业支持政策,是美国重工业迅速丧失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1986年,里根政府终止了自二战以来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普遍实行的对资本密集型企业的税收优惠待遇,对美国重工业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实际上,从里根政府至克林顿政府和小布什政府,它们或取消或削弱对重工业的产业支持措施,如补贴和出口信贷、税收支出、价格支持等,加快了这些产业在国际竞争中落败。
盲目鼓励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税收政策。美国税收政策鼓励海外投资,特别容易造成逐底竞争、监管套利、腐败和逃避责任的恶果。而跨国公司为了追求短期利润,尽可能地在全球转移生产,利用不同国家法律和监管的漏洞和不一致性,进行避税、转移利润,这种行为尤其需要监管。比如,小布什政府时期通过的《2004年美国就业创造法》部分条款放宽外国税收抵免规则、扩大了延迟缴纳跨国公司海外收入应缴美国税收的范围,鼓励美国跨国公司加大海外投资和转移生产等。在小布什执政期间,美国公司在避税天堂获得的利润暴增了69%,给美国纳税人造成了至少400亿美元的损失。
美国去工业化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美国去工业化这一长期、持续的进程,尤其是21世纪初的加速推进,给美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后果。
首先是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大规模流失。去工业化的进程伴随着工厂关闭、向海外转移或自动化程度提高,直接的后果就是数百万高薪的制造业工作岗位流失和大规模的失业。20世纪70年代,由于私人撤资或美国企业迁移,直接导致3200万至38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占非农就业人数的比例,从1970年的25%左右下降到1993年的15%。制造业就业人数从1979年1942万人左右的历史峰值,下降到1993年的1678万人左右。老牌工业化的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受到工厂倒闭的打击尤为严重,比如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的失业率从1978年的8.3%攀升至1982年的20.3%。
其次是工资增长停滞。大部分服务业提供的新就业岗位通常工资较低、福利较少,造成工资增长停滞,减少了中产阶层数量,加剧了社会不平等。1973年至1995年间,美国生产和非管理类员工的平均实际工资(经通胀调整后)下降了10%。比如,失业的汽车工人两年后发现,新工作的薪水平均比他们原来的工资低43%。
再次是地方税基下降和经济长期不振。由于工厂关闭和人口迁出,严重依赖传统工业的地方政府的税基下降,不得不削减警察、消防、教育和基础设施维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地方经济陷入长期不振的局面,经济转型难以实现。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是美国的“铁锈地带”,涵盖美国五大湖区域的传统重工业衰败区域。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美国五大湖地区因为水运便利、矿产丰富,成为重工业中心。在20世纪后期开始的去工业化浪潮影响下,制造业的外迁加剧了产业的空心化,这些地区多因经济结构过于单一而陷入发展困境。
再就是导致产业失衡,国际经济地位下降。由于大量的中低端产业转移到海外,传统的重工业也衰败,而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无法弥补这些缺口,往往容易引发经济空心化,造成产业失衡,甚至危及依赖重工业的国防工业,国际经济地位最终也下降。在21世纪初,经通胀调整后的美国19个制造业部门中有13个总产出下降。其余6个制造业部门中,有3个产出增长低于GDP增速。美国制造业产出的全球份额从21世纪初的25%下降到2014年的18.4%。
更为严重的是,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以后,信息革命突飞猛进,美国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低端制造业,同时美国试图牢牢把控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加强金融霸权,导致美国经济进一步脱实向虚,催生了房地产泡沫和过度金融化,最终引爆了2007年的次贷危机和2008年的金融海啸,美国制造业也因经济危机陷入了谷底。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从2000年的1727万人左右一路下跌至2010年的1151万人,减少了570多万人。同期,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占非农就业人数的比例从13%左右下降到9%左右。此后,美国开始意识到过度去工业化的问题,在奥巴马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开始进入再工业化阶段,重新重视和强化制造业的重要作用。
制造业在经济中具有基础和核心地位,是经济繁荣的支柱和技术创新的主体,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制造业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美国去工业化的经济后果警示世人,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平衡好传统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关系,不能过早去工业化和过度去工业化,更不能丢失制造业这个发展根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经济研究室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