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增强党性,重在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对党忠诚,厚植为民情怀,纯正道德品质,保持清正廉洁。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而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增强党性,必须把铸牢对党忠诚摆在突出位置,以忠诚厚植党性根基,以党性锤炼忠诚品格,确保党员干部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忠诚源自信仰。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之基,也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坚定和对党忠诚是紧密联系的。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是对理想信念坚定的最好诠释。”忠诚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对党要有朴素的感情,更要有理性的自觉。这种理性自觉,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真正使理论学习的过程成为提纯党性、砥砺忠诚的过程,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强化政治历练,保持政治定力,在复杂局面中洞察本质、明辨是非,在惊涛骇浪中增强信心、勇毅前行,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认识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自觉从党史中汲取丰厚滋养,传承革命先辈的忠诚基因,以思想上的纯洁和先进、行动上的自觉和自律为党奉献、为民造福,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
忠诚源自立场。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无论是想问题、搞研究,还是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而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人民”二字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多年来,尽管时代环境在变迁,一代代共产党人对“坚持人民至上”的执着追求却从未改变,始终坚持对党忠诚与对人民负责的高度统一,追求对党绝对忠诚、对人民极端负责的崇高境界。前进道路上,广大党员干部铸牢对党忠诚,就要站稳人民立场,牢记根本宗旨,厚植为民情怀,带头做好新时代的人民公仆,做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忠诚源自实干。对党忠诚是政治标准,更是实践标准。回顾党的奋斗历程,一代代优秀共产党员以对党的赤胆忠心,不畏艰险、不惧牺牲,冲锋在前、顽强斗争,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蜕化变质为表里不一的“两面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责任担当,对党忠诚沦为空洞口号。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仍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绕不开、躲不过。广大党员干部铸牢对党忠诚,就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讲条件、不打折扣、不搞变通,管好党组织交给的“责任田”。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扛起“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不务虚功、不图虚名,以忠诚干净担当践行初心使命,以尽心尽责履职彰显党性作风。要敢于担当、勇于攻坚,面对改革发展难题,要迎难而上,勇啃“硬骨头”,遇到急难险重任务,要挺身而出,勇挑重担,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绝对忠诚。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