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关键矿产角力的战略考量

中亚关键矿产角力的战略考量

2025年4月,首届中亚—欧盟峰会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举行,双方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签署了《关键矿产资源领域合作宣言》。中亚地区因其丰富的关键矿产资源,近年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新焦点。随着新能源和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锂、钴、稀土等关键矿产的需求激增,而中亚国家凭借其资源禀赋和战略地位,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中亚关键矿产资源禀赋突出

中亚横跨著名的古亚洲和特提斯两大成矿域,区内有乌拉尔、天山、阿勒泰等多个全球重要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中亚国家的关键矿产资源丰富,多种矿产的资源储量居世界前列,钨矿资源储量合计占全球的28.52%,铬铁矿为16.07%,铀矿为15.57%,锑矿为14.03%。其中,哈萨克斯坦铬铁矿、钨矿、铀矿储量分别为2.3亿吨、122万吨、81.52万吨,均居世界第2位;磷矿储量38.7亿吨,居第3位。吉尔吉斯斯坦锑矿储量26万吨,居第4位,钨矿储量32.84万吨,居第6位,锡矿储量20万吨,居第8位。塔吉克斯坦铅矿储量278万吨,居第9位,锑储量5万吨,居第10位。乌兹别克斯坦铜矿储量4000万吨,居第10位。土库曼斯坦钾盐储量9.81亿吨(以KCl计),居第5位。此外,中亚国家稀土、锂、铍、镍、锰、铌、钽等矿产的资源储量可观,找矿潜力大。据报道,哈萨克斯坦2025年新发现一处超大型稀土矿床,预估资源量超2000万吨,仅次于中国和巴西。乌兹别克斯坦拥有丰富的稀有矿产,未来3年将实施总值26亿美元的76个项目,涉及多种稀有矿产的开采和加工。

中亚关键矿产竞争日趋活跃

为争夺优质矿产资源,美国、欧盟等十余个域外主要经济体与中亚五国搭建起“C5+1”合作机制,着力深化矿产资源全产业链合作,其重点方向是构建从勘探开采、冶炼加工到运输销售的一体化开发体系。美国自2021年起通过“C5+1”关键矿产对话机制,积极布局中亚,随后美国进出口银行承诺为中亚关键矿产项目提供10亿美元融资,着重投资哈萨克斯坦铀矿开发。欧盟先后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构建战略伙伴关系,开展可持续原材料供应、蓄电池和绿色氢能源产业链合作,为关键矿产项目筹集资金,协助开展矿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开展关键矿产研究和技术创新等工作。

中亚各国采取多元平衡外交政策,灵活发展与主要经济体的关系。近年来,域外主要经济体依托各自地缘优势在中亚关键矿产领域争相博弈。俄罗斯凭借地缘优势,在塔吉克斯坦主导锑矿开发项目,掌控大部分锑矿资源的开采与出口。美国通过军事援助和外交手段,增强在中亚话语权,换取关键矿产开发便利,联合欧洲盟友依托“矿产安全伙伴关系”建立关键原材料俱乐部,重点支持关键矿产项目实施。主要经济体在中亚地缘政治博弈不断升级,使得中亚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大国战略布局的重要区域,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自2018年中亚五国首次元首峰会以来,中亚再次启动合作与一体化建设,区域安全和经济合作是核心议题,在能源资源、运输物流等议题上制定共同方针,提升区域治理水平。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签署《中亚关键矿产合作协议》,合力打造跨境运输网络,使运输效率提高30%,成本降低20%,增强了中亚关键矿产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中亚与欧盟、俄罗斯、英国等合作,借助外部技术与资金升级开采冶炼设施,绿色开采成效显著。

角力中亚关键矿产的深层原因

全球能源转型需求。全球向清洁能源转型推动了对关键矿产的需求,太阳能面板、风力发电、动力电池、新型储能和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产品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带动铜、锂、镍、钴、稀土、石墨等关键矿产需求激增。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40年,全球铜需求增长50%,镍、钴和稀土需求增长1倍,石墨需求增长4倍,锂需求增长5倍。中亚在铜、锰、稀土、钴、镍、锂、铀、铍等关键矿产方面储量可观、潜力巨大,这些关键矿产广泛应用于新能源产业和清洁能源技术,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供应链安全考量。受地缘冲突与部分资源国资源民族主义影响,关键矿产供应链风险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大国为减少对外依赖,纷纷布局多元化供应链,中亚因其资源丰富成为关键节点。中亚在全球矿业供应链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哈萨克斯坦作为全球最大的铀矿生产国,贡献了全球40%以上的铀矿,其中一半以上供应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美国构建关键矿产替代供应链,中亚成为重点投资方向,项目涵盖勘查、开采、加工、回收等各个阶段,促进关键矿产供应链多元化和可持续性。欧盟、英国等除了投资中亚关键矿产项目外,还支持“中间走廊”建设,升级中亚物流通道,强化矿产资源供应安全。

地缘战略价值凸显。中亚地处亚欧大陆“心脏地带”,是连接东西的枢纽、纵贯南北的要地,也是能源资源供应的重要走廊。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中亚是全球大国和地区强国利益竞争与合作的交汇点。在当前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形下,中亚因其绝佳的地缘位置成为各方势力博弈的焦点,控制其资源有助于显著提升地缘政治影响力。近年来,由域外大国或组织主导和参与的“C5+1”机制不断涌现。尤其是2022年以来,已有十余个元首级别的“C5+1”机制,凸显国际社会主要力量对中亚的兴趣已显著增加。

经济与科技竞争。关键矿产是高科技产业和国防工业的物质基础,如高纯度铌材料用于量子通信,钨作为“工业牙齿”用于芯片制造中的精密切割工具和高温部件。关键矿产已从“工业维生素”升级为“科技命脉”,直接决定各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第六代移动通信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竞争力。关键矿产博弈本质上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主导权之争,已成为大国经济和科技竞争的核心战场,掌握资源意味着在科技和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

对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影响

加速全球能源转型发展。中亚凭借丰富的关键矿产资源,正成为加速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引擎。主要经济体通过关键矿产投资、技术合作与产业链整合,铀、锂、钴、镍、石墨、锰等产能有望快速释放,有力支持全球清洁能源和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中亚铀矿资源满足欧盟、日本等国家核能需求,推动低碳电力替代化石能源。锂、钴、锰等矿产开发与深加工产品,将支撑全球电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关键矿产供应链多元化。全球关键矿产生产集中化趋势明显,近5年来,关键矿产多数增量仍来自少数资源富集国,如刚果(金)的钴矿,印度尼西亚的镍矿,澳大利亚和南美“锂三角”的锂矿,南非、加蓬和澳大利亚的锰矿等。长远来看,关键矿产供应链过于集中是主要经济体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受地缘政治和资源国家矿业政策等影响,若少数资源富集国的关键矿产供应中断,叠加需求增长,国际市场将出现严重短缺,矿产品价格明显上涨,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中亚关键矿产开发有助于缓解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集中造成的风险。

推动全球地缘格局变化。中亚特殊的地缘位置和关键矿产,可能上演地缘政治连锁效应,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一方面,陆权与海权地位再平衡,中亚在欧亚大陆枢纽地位提升,进一步推动欧亚陆路贸易占比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传统海运霸权,重构欧亚能源资源运输体系;另一方面,中亚区域自主性提升与博弈复杂性加剧,多元平衡外交政策迫使主要经济体调整战略,通过关键矿产投资与安全合作扩大区域存在,推动国际权力结构分散化,加速全球秩序重构。

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中亚五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关键矿产勘查开发的技术水平有限,环保技术研发能力薄弱,粗放开发模式可能引发环境破坏和生态治理风险,利益分配矛盾可能导致社区冲突和社会治理问题。中亚矿产开发面临技术瓶颈与绿色转型压力,抑或产生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新的挑战。

(作者系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