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承载体,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月14日至15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这既是对新时代城市发展经验的重要总结,也为我们未来继续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理念遵循。
从十年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尊重、五个统筹”,到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一个优化、六个建设”,思想脉络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在《人民日报》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现代化人民城市理论原创性贡献》一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规律,围绕城市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城市发展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在新时代的原创性突破。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深刻把握这些重要论述所蕴含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有利于我们构建现代化人民城市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城市发展所处历史方位,准确理解我国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深入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的基本方向和改革思路,更加自觉坚定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城市工作战略部署,满怀信心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一个优化”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将来一个时期城市工作部署了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居于首位。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落实好会议部署,要牢牢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这条主线,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着力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城市发展的持续性,推动城市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要将“以人为本”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推动城市由“物的发展”向“人的发展”深度转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要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并部署了“一个优化、六个建设”城市工作重点任务。
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面临经济增长放缓、分化及换挡压力的当下,加快现代化城市体系的优化发展,不仅能够解决资源过度集聚或者过度分化带来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充分释放经济潜能尤其是创新潜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及全面现代化。
“六个建设”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这“六个建设”,是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系统谋划,是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的应对之策。做好城市工作,要把这些要求和部署贯通起来,不折不扣抓好落实。
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
杭州为什么能长出“六小龙”?伴随着宇树科技等企业的“出圈”,这座城市的探索引发关注。
从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到组建科创基金、创新基金,一个个“种子”养成“大树”的背后,有着涵养创新的一方“热土”。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从高速扩张迈向存量优化的新阶段,城市更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路径。然而,这一转型面临着诸多复杂且棘手的挑战,亟须以制度创新为引领,通过政策法规的精准供给、金融工具的多元创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布局以及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构建更具韧性的城市更新体系。这不仅是对既有发展瓶颈的突破,更是塑造以人为本、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形态的必然选择,将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提供新的实践范式。
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看到新楼封顶,离回迁的日子又近了,希望搬进新家后,老邻居们还能常聚在楼下喝茶,让文冲的人情味一直延续下去。”广州市黄埔区文冲社区居民陆伟均说。据了解,广州市黄埔区文冲东城市更新项目是“城中村改造”重点/工程,建成后将提供近220万平方米高品质空间。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是会议在建设宜居城市方面提出的重要举措。
住有所居,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
翩翩起舞的白鹭、火红繁茂的三角梅、星罗棋布的口袋公园……走进福建省厦门市,入眼皆是美景。
厦门环境优美,又称“鹭岛”。翻看厦门市的生态答卷,可以看到,这座被海洋环抱的城市,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多项国家级、世界级生态领域荣誉。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厦门市遵循自然规律、顺应人民期待,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实践。
把握好促进经济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关系。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新兴产业生态化布局,推广应用“AI+工业互联网”能效优化平台和数字孪生技术,提升城市产业的绿色生产效率,实现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实现国土空间绿色重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广“海绵城市+立体绿化”模式,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推动城市绿色生活方式转型,构建全民参与的绿色行动体系,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超大城市往往面临人口密集、城市资源难以有效配置的挑战,如何破解?
构建数字底座场景,实现城市建筑、道路、管网等要素动态更新;集成2.5万余个小区、园区、楼宇、厂库房等建筑数据构建“消防透明化战场”,助力火警控制用时缩短近1分钟……上海徐汇区借助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探索出了一条城市数字技术治理路径。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筋骨”,是城市安全和韧性的“底座”,事关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行。只有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和韧性,才能实现城市安全和韧性。
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全长1606米的苏州平江路,北接拙政园,南眺罗汉院双塔,被誉为“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
作为苏州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在这里,缂丝匠人用通经断纬织出水墨渐变,评弹艺人以琵琶演绎百转千回,江南韵味在城市街巷间氤氲绵延。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
要让风貌真正“活”起来,需通过总体城市设计进一步明确其空间环境的形象定位,深入挖掘城镇文化内涵,多方面进行总体设计并制定专项导则。城市风貌管理要充分考虑城市景观要素的结构状况、形态格局、相互关系与时间影响,通过对城市环境特征、公共空间的精准控制与积极引导,维持良好的特色风貌、空间肌理与自然景观,塑造兼具时代精神与人文温度的城市形象。
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
炎炎夏日,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忙碌了一中午的外卖骑手走进红心蚂蚁志愿服务驿站,扑面而来的空调凉风吹走疲惫。
驿站门口,“找组织亮身份”“进群聊做公益”等醒目的二维码吸引“小哥”扫码加入,了解权益保障、技能培训等方面的福利保障。
近年来,新业态蓬勃兴起,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聚集了大量以灵活就业为主的新就业群体,给城市管理带来新的课题,也为基层党建提出新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深入人心。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从技术驱动到系统集成、从单点应用到整体协同的演进,不仅为人民群众带来了便捷高效的服务,也提升了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成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注脚。
参考来源:人民日报、学习时报、光明日报、学习强国、新华网、新华社
责编:翟婧 校对:王静静 审核: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