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兴化垛田,是华夏先民为了抵御洪涝灾害,孕育出的一种独特农业地貌。兴化先民们为了开垦荒地、抵御洪涝灾害,从原来的湖荡沼泽中积土成丘,垒土成田,形成了一条条形状不同、大小各异的垛田,大的有两三亩,小的只有几分地,但是垛与垛之间各不相连,四面环水,为的就是方便船只进入进行种植。这样的一种种植方式,也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典范。与之相似的是,台田模式,比如山东东营的“上农下渔”。台田模式建设基本思路是挖土为塘注水养鱼,堆土成台在上耕作,台地特征与排水网络结构为其核心要素。建成后,黄河水漫灌,盐碱逐渐下渗,变为良田,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一次成功尝试。
我国古代城市建设蕴含着古人的生态智慧。2024年,安徽徽州发生强降雨,其古城、古村落、古街区里修筑的古代水利设施依然发挥作用。
黄土高原地区的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在流域沟道中,用于淤地生产的坝叫淤地坝或生产坝。
新疆的坎儿井是干旱地区的劳动人民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古代称作“井渠”。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云南的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以水作为核心的水利系统构成了循环体系。在垂直的山地环境下,地形地貌、立体气候和植被三大自然条件为哈尼梯田农耕提供了水环境基础。冬末春初,从红河河谷蒸发升腾的水蒸气,在半山区受气流的压降,形成茫茫云海,在一片片茂密的森林中化成绵绵雾雨,大量倾泻在这一地区,孕育了广袤的森林;由于森林的巨大储水作用,在森林和崇山峻岭的管沟中,形成无数的山泉、水潭、溪流,造就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水源体系。林中营沟中流淌的无数溪流,在灌溉了梯田之后,又复归红河和藤条江水系中去。水分在这相对封闭的区域内升腾下泻,云海产生的雾养育森林,森林贮存了雨、水,又排放出大量的溪流经过村庄,灌溉梯田,最后进入江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开垦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我国古代乡村污水处理的智慧值得我们借鉴。古代村庄利用坑、塘、堰、坝等低洼的地方,储存生活污水,种植水生作物。
可见,古代先民恪守朴素的“两山”理念,在生产、生活、生态方面自觉践行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包含的生态伦理、生态技术至今仍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应当取其精华。“两山”理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和谐共生的伦理观念高度契合。“两山”理念并非对古代思想的简单复刻,而是对传统生态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