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好“十五五”规划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摘要:“十五五”规划编制需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以新质生产力驱动发展是关键举措。要以数据、算力、算法为抓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等“五链”深度融合,绘制培育路线图,借场景创新与数据驱动引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需统筹建设数字新基建硬实力与软性制度设施软实力,构建创新、产业等五维联动模式,在科技革命与全球格局重塑中筑牢发展根基。

【摘要】本文聚焦“十五五”规划编制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调国家战略规划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我国14个五年规划(计划)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综合国力提升。“十五五”时期是人类向数字社会质变、世界新秩序重构及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期,面临科技革命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等形势。为此,规划需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推动“五链”融合,加强软性制度设施与数字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创新、产业等五维联动模式,同时融合顶层设计与民众智慧,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对各方面的目标任务,要深入分析论证,确保科学精准、能够如期实现。要统筹谋划,抓住关键性、决定性因素,把握好节奏和进度,注重巩固拓展优势、突破瓶颈堵点、补强短板弱项、提高质量效益,与整体目标保持取向一致性。

一、深刻领会国家战略规划的重大政治意义

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强化规划衔接落实机制,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增强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实施支撑作用。

(一)国家战略规划是党治国理政的方式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编制实施9个,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践证明,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国家战略规划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价值观和根本政治立场,同时也完整擘画了我国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

(二)国家战略规划的逻辑框架和接续推进

在人民需求的基础上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键词是“人民”。

我们的发展理念从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到达到温饱水平,达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建成现代化强国,特别是又提出了新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路径。

(三)准确把握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的现实挑战

要加快建立制度健全、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规划体制,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需处理好“三对关系”:统与分、条与块、收与放。

1.完善战略规划体系需妥善处理“统”与“分”的关系

国家战略规划体系覆盖面广,需坚持系统性思维整体谋划,又应结合地方部门实际情况具体分解落实。存在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个体偏好与总体偏好的冲突。

2.完善战略规划体系需有效协调“条”与“块”的关系

国家战略规划体系涉及各级行政部门、各个职能部门,分别在条块两个维度分解。存在数量多、难度大、内容重叠冲突、难以有效衔接等问题,会导致合成谬误、效果对冲、资源浪费。

以区域战略规划为例,我国已形成了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为核心,区域战略与区域发展规划为支撑,相关专项规划为补充的区域治理政策体系。在国家层面的五年规划统领下,我国出台了各类区域发展规划,包括国家级区域规划、中央批准的跨行政区规划、各类国家级开发区规划等。

3.完善战略规划体系需精准把控“收”与“放”的关系

战略规划体系能否发挥作用,根本落脚点还是在实施。保障规划实施的基本逻辑是,通过将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计划指标体系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通过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等有效监督考核,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需要解决如何有效调动中央和地方积极性、如何避免层层加码和压力层层传导至基层、预期性目标和约束性目标的实施方式和考核方式如何真正做到差异化等问题,真正做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