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消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7月7日宣布启动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该行动从7月持续至12月,面向2025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集中提供政策落实、实名登记、职业指导、招聘对接、困难帮扶、能力提升、权益维护等全方位就业服务。
6月19日,在广西医科大学,学生在参加就业双选会。新华社记者张枫 摄
实现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既关乎千万家庭的民生福祉,也影响国家人才战略的长远布局。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达1222万,较2024年增加43万人。面对这一复杂就业形势,我们迫切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及社会各方协同发力,构建精准高效的“多元共治”服务体系,真正打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最后一公里”。
政府主导统筹,是筑牢就业底盘的关键支柱。政府肩负着提供充足岗位资源与优化政策环境的双重责任。此次攻坚行动明确的七项服务,以及亮出的就业创业政策、就业创业服务项目、服务机构目录、求助途径、招聘渠道“五个清单”,为就业服务划定了清晰框架。在岗位供给上,国家层面持续推进“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等基层项目,并明确8月底前完成事业单位招聘;地方政府则积极拓展特色岗位,形成上下联动的岗位供给网络。更重要的是,政府通过落实一次性扩岗补助(如浙江标准为每招用1人1500元)、社保补贴、税费减免、稳岗扩岗专项贷款等举措,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激励力度,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扩容就业“蓄水池”。为提升政策效能,需建立惠企政策直达通道,推广“政策计算器”智能匹配系统,并针对8月底事业单位招聘截止期设立进度公示平台,倒逼招聘流程透明高效,让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就业动能。
高校精准赋能,是打造供需匹配的核心引擎。作为人才培养与输送的重要枢纽,高校需以创新思维破除传统就业障碍,通过“加减乘除”法实现人力资源高效配置。“做加法”,要引导毕业生突破“稳定优先”的固有观念,加强新兴产业所需技能的“微专业”培训,同时通过多维走访体系深化校企合作,让人才培养更贴近市场需求。“做减法”,重在运用数智化工具打破信息壁垒,借助公共就业AI数智人实现“岗找人”的精准匹配,通过AI面试亭提升学生面试成功率,减少供需对接的中间成本。“做乘法”,要放大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持续完善孵化器建设,协助学生申请职业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提供全链条创业支持。“做除法”,则要求高校健全重点群体“一对一”帮扶台账,协同构建技能培训体系以应对结构性矛盾,同时建立“校友导师库”为离校未就业群体提供持续职业导航,确保服务“离校不断线”。
企业社会协同保障,是激活市场生态的坚实后盾。高质量充分就业“最后一公里”的打通,企业需求释放与社会合力形成是关键。企业作为就业主渠道,应积极响应政府税收优惠、扩岗补助等惠企政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更多优质岗位,并深化校企合作参与人才培养。政策执行部门需确保惠企政策平等、高效、便捷地直达各类企业,切实减轻其行政负担。社会层面需强化政策宣传引导,利用“政策宣传月”契机,通过课堂、直播、短视频等多维矩阵,将社保减免、创业扶持等政策“讲清楚、讲明白”,让毕业生“会用、敢用、愿用”。同时,完善就业监测与数据治理,严格审核就业材料,建立动态跟踪机制,为精准施策提供可靠依据。行业协会可发布“青年友好型企业”认证,对落实扩岗补助、完善培养机制的企业予以公示表彰,形成示范效应,推动就业生态持续优化。
高校毕业生青年就业,一头连着万家灯火的民生温度,一头系着国脉根基的发展高度。当政府以“攻坚行动”搭好舞台、铺实道路,高校以“加减乘除”磨砺人才、架设桥梁,企业社会以协同保障激发活力、畅通循环,这条多方共建的就业“立交桥”便能真正贯通供需的“最后一公里”。唯有如此,青春力量才能在时代浪潮中奔涌不息,个人梦想与强国伟业才能在高质量就业的基石上交相辉映,共同谱写充满希望的未来篇章。(宣讲家网 黄宗跃)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