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行”与“径”:新时代的行动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了根本遵循。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不是抽象的概念推演,而是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中落地生根的“行”与“径”。
(一)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文化主体性的根基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文化发展进程中保持自我认同、自主抉择与自我发展的核心能力,其根基深植于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从历史脉络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等历经数千年沉淀的思想智慧,塑造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成为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革命文化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里“共同富裕”的理想追求,赓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为文化主体性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不同文化之间碰撞愈发频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以鲜明的文化主体性回应了这一现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指导,又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这“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是以自主的文化选择实现了理论与文化的互融互促,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更具本土性、民族性的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获得更具时代性、世界性的全新表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自说自话”,而是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彰显强大实践力量。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我们没有照搬西方的所谓“福利模式”,而是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人民立场,结合“扶贫先扶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面对全球治理困境,我们没有跟随西方的零和博弈逻辑,而是以“和而不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这些实践成果,本质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文化主体性的外化,让我们在应对风险挑战时,既不迷失于西方话语体系,也不困囿于传统路径依赖,而是坚持文化主体性,运用中国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
从历史到现实的脉络中来看,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性的根基,失去自信的文化必然沦为他者的附庸;而文化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正在于形成一套既扎根自身文化传统、又回应时代需要的理论体系。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这样的理论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解答中国问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在实践中验证文化主体性确立的正确性,最终实现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的双向强化。
(二)推动文化创新,拓展文化主体性的空间
推动文化创新有助于拓展文化主体性的空间。要通过加强文化科技创新,鼓励文化内容创新,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文化主体性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文化主体性的确立与发展,始终扎根于中华文化历史的深厚土壤,又在回应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断觉醒、确立发展的过程。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为文化创新注入了更加强劲的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个结合”的路径方法,推动文化主体性的空间实现前所未有的拓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深层次的精神契合与理论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过去时”走进“创新时”,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浓郁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体现在从“传统传承”到“现代创新”的维度跃迁。以往的文化传承多是经典阐释、符号保护,新时代的文化创新更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武器,让文化主体性从书本上的“文化记忆”,成为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的“文化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体现在从“国内话语”到“国际表达”的格局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等,既蕴含“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智慧,更回应世界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追求,正印证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正是文化主体性从觉醒到成熟、从继承到创新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立足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面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拓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更多中国力量。
(三)加强交流互鉴,扩大文化主体性的开放
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是提升文化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有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包容底蕴,开放互鉴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发展的内在特质。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更是将这种开放精神升华为文化主体性的鲜明品格,将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治理的先进理念融入自身理论和实践逻辑。
真正的文化主体性,从来不是封闭的“自我循环”,而是在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中保持自我、发展自我。正是这种开放的文化主体性,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具备引领全球治理、回应人类共同挑战的世界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回答“中国之问”,解决中国改革发展的现实课题;也回答“世界之问”,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交流互鉴不是削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反而让这种文化主体性更具韧性与活力。我们在开放中读懂世界,也在互鉴中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中国要什么、中国干什么”,从而更坚定地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扩大文化主体性的开放度。
这种从历史传承到现实实践的开放逻辑,恰恰印证了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文化主体性最有力的体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坚持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需要在国内国际的互动中深化理论与实践。一方面,更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新时代开出更多创新理论之花;另一方面,更主动在文明交流中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坐标,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逻辑,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文化支撑。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全球变局等挑战,要以文化主体性为锚点,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成为引领中国前进、回应人类关切的思想之旗。
通过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交流互鉴等行动与实践,我们能够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