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8月28日报道,北京这座“博物馆之城”正在拔节生长——沿北京中轴线、长安街两条关键轴线,地标性大馆穿珠成链;由中心城区向外延伸,中小型博物馆各美其美,一幅纵横有序、经纬交织的文博地图徐徐铺开。
目前,北京市拥有246家备案博物馆、56家类博物馆,数量居全国城市之首。
博物馆数量居全国城市之首,绝非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坚实底座。这份“领先”,体现在布局的系统性:国家自然博物馆等国字号大馆“串珠成链”,新馆建设更以10倍于现有规模的体量;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2023年建成开放,成为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标志性建筑之一;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在改扩建后于2025年5月重新开放;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也于2025年6月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中国长城博物馆正在改扩建中,预计近年开放。 纵横交织的文博地图,让博物馆不再是“孤岛”,而是与城市空间共生共长。这份“领先”,更体现在类型的丰富性:从国家馆的“硬核”科普,到大葆台遗址博物馆的“小而美”专题,再到高校博物馆、老字号博物馆、民间收藏馆的补充,多元主体共同构成“全谱系”博物馆生态,为“馆城融合”提供了足够广阔的载体。
主题展览持续创新,为“馆城融合”注入了鲜活的内容。博物馆的吸引力,从来不在“藏”而在“展”——国家自然博物馆打破学科壁垒,将70件动植物标本与达·芬奇的画稿、机械模型并置,让科学与艺术在展厅里“对话”,把“高冷”的博物馆变成亲子研学的“夏夜乐园”,自6月开幕以来,参观人数已突破15万人次,远超预期;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推出两场重磅展览“勃碣都会 幽燕华章——西汉广阳国历史文化展”和“汉风轪华——马王堆生活艺术特展”,开启一场穿越2000余年的南北对话。2024年北京博物馆推出展览2000余个,举办线上线下活动近5万场,接待观众超过1亿人次。这些展览不再是文物的静态陈列,而是以跨界思维、互动设计、主题延续性,精准对接市民对多元文化的需求,让博物馆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流量入口”。
“馆城融合”让博物馆融入城市生活。当2025北京博物馆季研学月推出系列主题游路线,当博物馆主动与科技、旅游、商业、教育“牵手”,“馆城融合”成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游客在大运河博物馆读懂漕运历史后,便能沿着运河步道体验“古今交融”;学生在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触摸汉代城墙后,还能通过研学课程解锁考古知识;老字号博物馆里的一块牌匾、民间收藏馆里的一件旧物,都能让市民在逛街、休闲中“偶遇”历史。北京市引导高校博物馆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鼓励国有企业特别是老字号建设博物馆,倡导以民间收藏、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小型收藏馆、展示馆开放,本质上是让博物馆从“政府主导”走向“全民共建共享”,让每一处文化空间都成为连接城市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当博物馆不再被围墙阻隔,当文化遗产能在生活中“活”起来,古都北京的文化软实力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而这份“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可感”的探索,也为更多城市建设“博物馆之城”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样本。
作者:李军
责编:王灿熙(实习)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