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刘京菊: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应答与世界担当

刘京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刘京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课件

编者按: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追求,其路径选择必然根植于本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土壤与现实国情。本文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系统阐释了其五大鲜明特色及其核心内涵。文章深入剖析了中国在破解超大规模人口发展难题、追求公平共享、推动物质精神协同、践行绿色发展、坚持和平崛起等方面的实践逻辑与制度创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人民至上”价值内核及其蕴含的普遍性意义着重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传统模式、回应时代关切所展现出的世界担当,为推动全球发展公平性、文明多样性、生态可持续性、和平稳定性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务实方案。这些理论成果与生动实践,不仅深化了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更为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深刻启示。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共同追求。但回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西方现代化在推动社会变革与文明进步的同时,始终伴随着难以破解的深层困局,让世界不得不思考:现代化是否必须以牺牲公平、环境、和平为代价?发展中国家是否只能在“依附西方”与“停滞落后”之间二选一?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全新答案。

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超大规模发展的人类壮举

人口是现代化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口规模巨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这一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国情底色。

(一)核心内涵:人口规模巨大的本质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规模巨大”绝非简单的数量概念,而是有深刻内涵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指14亿多人口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现代化。这一特征包含几个核心要义:一是全员性。14亿多人口不分地域、民族、阶层,均是现代化的参与者。从城市到乡村,从产业工人、科研人员到农民,每个人都通过劳动、创新、建设等方式参与现代化进程。从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从义务教育普及到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不让一个人掉队”、全员参与、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理念推进,以实现14亿多人口的整体进步。

二是协同性。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14亿多人口的参与不是“各自为战”,而是强调“协同推进”,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机制形成整体合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打破“先富后富”的绝对割裂,避免了西方现代化中“部分地区超前、多数地区滞后”的结构性失衡。

三是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将14亿多人口的主体性贯穿始终,如现代化的目标由人民设定,动力由人民提供,路径由人民探索等。

(二)人口规模巨大的核心挑战

1.资源约束与人口规模的匹配难题

中国虽然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短板”突出。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意味着巨大的资源需求,保障粮食安全、能源供应、资源分配效率的压力始终存在。

2.就业保障与人力资本升级的规模性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14亿多人口大国的就业问题堪称“世界最大就业工程”。同时,人口规模带来的“人力资本升级”挑战更为复杂。如何让14亿多人实现“人力资本升级”,为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是中国面临的长期课题。

3.公共服务供给的均衡性难题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而公共服务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基础。中国的公共服务供给面临“规模巨大、需求多样、区域失衡”的三重挑战,如何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实现公共服务的“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避免“公共服务覆盖不足导致部分群体被现代化抛弃”,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跨越的障碍。

4.城镇化与人口流动的治理挑战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口向城镇集中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升级。过去几十年,我国的城镇化率提升快且人口流动规模大,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治理挑战等。

(三)破解路径:中国如何在超大规模人口中推进现代化?

1.通过教育普及将“人口数量”转化为“人力资本”

我国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其中,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提升人口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培训、职教高考制度,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以缓解“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高等教育加大投入,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由此形成教育、就业、产业的良性循环,让超大规模人口从“负担”转化为“优势”,为现代化提供了持续动力。

2.通过产业升级为规模人口创造发展空间

为应对超大规模人口的就业压力,通过产业升级与区域布局优化,构建“就业容量大、质量高”的产业体系,如在产业扩容量方面,通过“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为超大规模人口创造就业空间。

3.通过制度创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我国坚持“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的原则,通过“底线保障+区域协调”,让发展成果覆盖全体人口,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规模人口共享发展成果。

(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铸就的世界担当

1.超大规模市场是全球经济的“需求引擎”

第一,中国的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发展红利”。14亿多人口形成的市场规模是全球最大且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我国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地位,并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巨大的市场规模,为全球企业、各种商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第二,随着居民收入提升和消费升级,中国对高品质商品、服务的需求持续扩大,直接拉动了全球出口国的经济增长。同时,跨境电商、旅游消费等新业态的发展,进一步释放了中国市场对全球的辐射力。

第三,人口规模效应降低全球生产成本。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优势,使得许多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成本大幅降低,惠及全球消费者。

第四,产业链升级还带来外溢效应。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国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在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突破,为全球产业链提供了新的技术和合作场景,带动上下游国家共同升级。

2.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稳定锚”

第一,保障链条韧性。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依托庞大的劳动力储备和产业集群,能在局部冲突、疫情等冲击下形成“抗风险缓冲带”,保持产业链基本稳定。

第二,市场韧性。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区域发展差异,使中国市场具有“抗波动性”,避免了单一市场的周期性剧烈波动,为全球产业链提供了稳定的需求支撑。此外,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也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赵苇监审:李文鼐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