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京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者按: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追求,其路径选择必然根植于本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土壤与现实国情。本文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系统阐释了其五大鲜明特色及其核心内涵。文章深入剖析了中国在破解超大规模人口发展难题、追求公平共享、推动物质精神协同、践行绿色发展、坚持和平崛起等方面的实践逻辑与制度创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人民至上”价值内核及其蕴含的普遍性意义;着重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传统模式、回应时代关切所展现出的世界担当,为推动全球发展公平性、文明多样性、生态可持续性、和平稳定性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务实方案。这些理论成果与生动实践,不仅深化了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更为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深刻启示。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共同追求。但回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西方现代化在推动社会变革与文明进步的同时,始终伴随着难以破解的深层困局,让世界不得不思考:现代化是否必须以牺牲公平、环境、和平为代价?发展中国家是否只能在“依附西方”与“停滞落后”之间二选一?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全新答案。
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超大规模发展的人类壮举
人口是现代化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口规模巨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这一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国情底色。
(一)核心内涵:人口规模巨大的本质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规模巨大”绝非简单的数量概念,而是有深刻内涵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指14亿多人口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现代化。这一特征包含几个核心要义:一是全员性。14亿多人口不分地域、民族、阶层,均是现代化的参与者。从城市到乡村,从产业工人、科研人员到农民,每个人都通过劳动、创新、建设等方式参与现代化进程。从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从义务教育普及到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不让一个人掉队”、全员参与、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理念推进,以实现14亿多人口的整体进步。
二是协同性。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14亿多人口的参与不是“各自为战”,而是强调“协同推进”,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机制形成整体合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打破“先富后富”的绝对割裂,避免了西方现代化中“部分地区超前、多数地区滞后”的结构性失衡。
三是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将14亿多人口的主体性贯穿始终,如现代化的目标由人民设定,动力由人民提供,路径由人民探索等。
(二)人口规模巨大的核心挑战
1.资源约束与人口规模的匹配难题
中国虽然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短板”突出。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意味着巨大的资源需求,保障粮食安全、能源供应、资源分配效率的压力始终存在。
2.就业保障与人力资本升级的规模性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14亿多人口大国的就业问题堪称“世界最大就业工程”。同时,人口规模带来的“人力资本升级”挑战更为复杂。如何让14亿多人实现“人力资本升级”,为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是中国面临的长期课题。
3.公共服务供给的均衡性难题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而公共服务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基础。中国的公共服务供给面临“规模巨大、需求多样、区域失衡”的三重挑战,如何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实现公共服务的“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避免“公共服务覆盖不足导致部分群体被现代化抛弃”,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跨越的障碍。
4.城镇化与人口流动的治理挑战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口向城镇集中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升级。过去几十年,我国的城镇化率提升快且人口流动规模大,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治理挑战等。
(三)破解路径:中国如何在超大规模人口中推进现代化?
1.通过教育普及将“人口数量”转化为“人力资本”
我国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其中,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提升人口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培训、职教高考制度,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以缓解“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高等教育加大投入,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由此形成教育、就业、产业的良性循环,让超大规模人口从“负担”转化为“优势”,为现代化提供了持续动力。
2.通过产业升级为规模人口创造发展空间
为应对超大规模人口的就业压力,通过产业升级与区域布局优化,构建“就业容量大、质量高”的产业体系,如在产业扩容量方面,通过“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为超大规模人口创造就业空间。
3.通过制度创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我国坚持“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的原则,通过“底线保障+区域协调”,让发展成果覆盖全体人口,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规模人口共享发展成果。
(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铸就的世界担当
1.超大规模市场是全球经济的“需求引擎”
第一,中国的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发展红利”。14亿多人口形成的市场规模是全球最大且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我国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地位,并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巨大的市场规模,为全球企业、各种商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第二,随着居民收入提升和消费升级,中国对高品质商品、服务的需求持续扩大,直接拉动了全球出口国的经济增长。同时,跨境电商、旅游消费等新业态的发展,进一步释放了中国市场对全球的辐射力。
第三,人口规模效应降低全球生产成本。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优势,使得许多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成本大幅降低,惠及全球消费者。
第四,产业链升级还带来外溢效应。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国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在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突破,为全球产业链提供了新的技术和合作场景,带动上下游国家共同升级。
2.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稳定锚”
第一,保障链条韧性。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依托庞大的劳动力储备和产业集群,能在局部冲突、疫情等冲击下形成“抗风险缓冲带”,保持产业链基本稳定。
第二,市场韧性。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区域发展差异,使中国市场具有“抗波动性”,避免了单一市场的周期性剧烈波动,为全球产业链提供了稳定的需求支撑。此外,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也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