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出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生态底色,突破了西方现代化“人类征服自然”、“先污染后治理”的固有模式,构建了一种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核心,追求发展与生态协同共进的新型现代化路径。
(一)核心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与时代要求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种认知彻底超越了西方现代化“人类中心主义”:一是摒弃“征服自然”的对抗思维,即自然具有独立于人类需求的内在价值,并非人类的“附属品”;二是树立“保护自然”的责任意识,即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有限,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在生态阈值内开展生产生活;三是追求“利用自然”的可持续方式,即人类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获取发展资源,并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绿色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含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在发展理念上,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发展质量的核心指标;二是在发展路径上,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转型升级,从“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模式转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绿色模式;三是在发展目标上,追求“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统一,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点、展现中国形象的发力点,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
(二)中国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索
1.理念革新: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双碳”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体系:一是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从根本上打破“保护与发展对立”的误区,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二是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推动生态治理从局部修复转向整体保护;三是“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理念,主动承担全球气候责任,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将绿色低碳转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些理念革新为生态治理提供了思想引领,推动现代化进程向绿色化转型。
2.制度创新:构建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
中国式现代化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以制度刚性确保生态保护落地,如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方面,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等制度;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方面,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工程,建立国家公园体系;等等。这种“制度先行”的治理模式,确保了生态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绿色发展提供了稳定保障。
3.具体措施:从污染防治攻坚到绿色发展转型
通过“污染防治攻坚”与“绿色发展转型”双轮驱动,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如污染防治攻坚,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近年来,全国PM2.5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升,地表水优良水质持续改善,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加速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发电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绿色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工程,建成全球最大的人工林。这些实践不仅改善了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更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4.全民参与:绿色生活方式与社会共治格局
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生态治理共治格局,如普及绿色生活方式,推进“垃圾分类”、“绿色出行”、“节约粮食”等行动;强化企业环保责任,通过“环保信用评价”、“绿色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履行环保责任,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建立“12369”环保举报平台,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形成“全民监督”的氛围;深入开展生态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主题活动,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这种“全民参与”的治理模式,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为生态治理提供了持久动力。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铸就的世界担当
1.为全球生态治理变革提供实践范例与合作平台
面对全球生态危机,中国不仅自身推进绿色发展,更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一是推动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如参与全球气候规则制定,参与《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推动建立“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二是加强气候领域国际合作,如通过南南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生态援助,帮助当地提升生态防护能力;三是绿色技术共享与能力建设,如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光伏、风电等绿色技术,培训生态保护人才,增强发展中国家绿色发展能力。中国用实践证明,全球生态治理需要“共商共建共享”,而非“霸权主导”,为推动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实践范例。
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者”
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贡献者:一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划定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建立各级各类自然区,有效保护了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重点野生动物种群,是全球17个“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二是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国际公约,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等。
3.推动全球绿色技术和产业发展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在新能源技术、生态修复等领域的突破,不仅推动自身绿色发展,也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技术和产业支撑。光伏组件、风电设备、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出口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了性价比高的技术和产品。中国的绿色技术不仅性价比高,还适合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如在非洲援建光伏微电网、在东南亚分享水稻节水种植技术。这种“绿色技术共享”推动了全球绿色发展的普惠化,让发展中国家也能享受绿色转型的红利。中国的实践打破了“发展必然破坏生态”的宿命论,证明现代化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