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刘京菊: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应答与世界担当(2)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破解发展不平衡的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本质要求,构建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公平发展新模式,不仅破解了资本主导下的贫富分化难题,更重塑了现代化的价值内核。

(一)核心内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与价值取向

第一,主体维度。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全体人民”意味着不落下任何群体,既包括城市居民也包括农村居民,既覆盖高收入群体也关注低收入群体,既惠及发达地区也兼顾欠发达地区,打破了“现代化只为少数人服务”的资本逻辑。

第二,内容维度。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富足,还包括精神文明的充实、公共服务的均等、社会权利的平等,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过程维度。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同步富裕”,而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最终让全体人民在发展中共享成果,体现了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

1.夯实物质基础,做大“蛋糕”

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富裕”,必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积累物质财富,做大“蛋糕”。通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提高发展质量,让增长成果更可持续。

2.完善分配机制,分好“蛋糕”

为避免资本主导下的分配失衡,中国构建了“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全方位调节财富分配格局:一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公平统一,即在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比重,保障劳动者权益;二是再分配强化“政府调节作用”,即通过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有形之手”缩小收入差距;三是三次分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即发挥“社会补充作用”,通过慈善事业、志愿服务等“自愿之手”补充分配,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分配格局。

3.精准施策,针对薄弱环节的靶向攻坚

共同富裕的难点在农村、在欠发达地区、在特殊困难群体,要在现代化进程中破解这些短板,如在脱贫攻坚方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4.聚焦民生共享,筑牢公平底线

共同富裕的落脚点是人民的获得感,必须通过持续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可感可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落地,即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提高效率,通过政府调控弥补市场缺陷以保障公平,最终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铸就的世界担当

1.重构现代化叙事,打破“现代化=两极分化”的历史魔咒,提供“共享发展”新范式

中国用数十年时间实现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的跨越,证明“现代化可以让全体人民同步分享成果”。这种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启示,就是不必在“增长”与“公平”之间二选一,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与政策调节,能够实现“发展质量与共享程度”的同步提升、“增长与公平”的双赢,打破了“现代化=两极分化”的历史魔咒。

在国际场合,中国持续倡导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更不是少数人的“盛宴”,推动全球对现代化的认知从“单一模式”转向“多元路径”,将“共同富裕”从中国的发展目标上升为人类发展的共同价值,倒逼国际社会重新审视“发展的终极意义”。

2.践行公平发展伦理,以务实合作缩小全球鸿沟,让发展成果惠及弱势群体

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大的人均GDP差距,贫富失衡是诸多全球性问题的根源。中国将“普惠逻辑”延伸至国际合作,以具体行动缩小全球发展差距。

3.以公平为核心,推动全球治理革新,重塑国际发展秩序

现有全球治理体系中,发达国家主导规则制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常被边缘化。中国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国内治理逻辑出发,推动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打破传统的“霸权式”规则。

针对全球发展“赤字”,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将“普惠包容”作为核心原则,将“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呼应了发展中国家的迫切需求,并注重务实合作,开展项目覆盖减贫、工业发展、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赵苇监审:李文鼐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