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在线教学创新成果大赛”赛前培训会(第四期)成功举办

“AI赋能在线教学创新成果大赛”赛前培训会(第四期)成功举办

图片1

9月5日,“AI赋能在线教学创新成果大赛”赛前培训会(第四期)成功举办。本次培训会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智慧教务专业委员会(筹)主办,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智慧云教育科学研究院提供支持,会议采用“主会场+分会场”“线上+线下”双结合模式,其主会场设在江苏科技大学,分会场由南京财经大学、广东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宿州学院等5所高校同步设立,会议由江苏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田剑主持。

图片2

第一阶段

赛事背景与评审规则深度解读,锚定备赛方向

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任南在致辞中提到,AI赋能在线教学创新成果大赛自2025年4月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三期培训会。作为本次主会场承办方,江苏科技大学在船舶、海洋、蚕桑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实力突出,始终重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在本科教育、课程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成果丰硕。此次赛前培训会(第四期)与高校智慧教务专委会(筹)“常务委员(拟任)”第三次会议同期举办,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AI教育创新培养更多优质人才。

图片3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兼高校智慧教务专业委员会(筹)主任、广东医科大学原副校长颜大胜解读大赛的背景与目标。他强调比赛旨在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和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背景,聚焦“技术驱动、数据核心、学习者为中心、教育生态重构”四大方向,致力于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在线教育质量、探索未来教育新模式。通过设立多赛道,鼓励教师与开发者积极运用AI优化教学,最终实现教育与AI的深度融合,为社会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图片4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监事长、国家开放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张少刚为大家深度解读大赛评审规则。他强调,未来教育必然是“线上线下融合、物理世界与数字社会共生”的形态,既需要江苏科技大学这样的美丽校园提供线下体验,也离不开线上资源的支撑。他特别提到,大赛评审将关注“人机共生”的教育理念,重视技术赋能与人性滋养的统一,教师在情感引导、价值观塑造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同时,他分享了数字人课程、元宇宙大学、智能教学平台等创新案例,为参赛者打开了思路。

图片5

第二阶段

三大赛道精准拆解,手把手教你“打造高分作品”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韩飞做交互式数字学习资源赛道的参赛指导与交流。他以黄开兴教授讲解初等矩阵的数字化案例为切入点,指出未来教育体系需充分整合资源、融入智能技术,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学习”。韩飞强调,优秀的交互式数字学习资源要聚焦教学痛点,以数据驱动个性化学习,强化交互性,并始终坚持“学习者为中心”。

图片6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互联网教育专业委员会(筹)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李爽聚焦“人机协同”这一核心趋势,全面介绍了在线学习知识服务赛道,着重分析了教育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现状及未来趋势。她强调当前教育已进入智能化升级阶段,AI技术能有效解决在线教学中的互动不足、个性化欠缺等痛点。李爽鼓励参赛者探索AI在教学设计优化、学习体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推动中的应用,通过创新案例展现“人机协同”如何让在线学习更高效、更精准。

图片7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军在第三个赛道“智能在线学习平台”的分享中特别强调“技术是工具,不是目标”。她提到VR、AR、AI等技术的应用,最终要服务于教学质量提升,比如在理工科教育中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知识。同时,她还贴心提醒参赛者注意作品细节,从展示视频录制到申报书编写,需重点突出技术实现、交互效果与教育实用性,让好技术真正落地到教学场景中。

图片8

本次培训会以“多校联动+专家深耕”的模式,清晰拆解了赛事规则与赛道要点,强化了参赛者对AI教育创新的认知深度。从赛事背景的权威解读到赛道实操的细致指导,既为参赛者点燃了探索AI赋能教学的热情,更让大赛向“挖掘高质量创新成果、培养数字化教学人才、探索未来教育模式”的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

(撰稿:刘建妹、供稿单位: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