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是高校青年教师、科研机构青年学者共同的网名,取其年龄青涩和状态焦虑之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科“青椒”入驻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有的实名发帖,有的匿名吐槽,讲出了在学术会议上、微信朋友圈想说而不敢说的话。社科“青椒”卷不赢、躺不平的生存困境和学术焦虑,在算法的推动下互相影响和叠加,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梳理归纳起来,社科“青椒”的焦虑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高校“非升即走”的聘用制度;二是以“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为代表的人才评价体系和职称晋升制度;三是以论文发表难、项目申请难为代表的科研压力;四是教学、管理等工作负担;五是住房、家庭等日常生活负担。社科“青椒”刚刚步入职业生涯,以单个个体面对这样系统性的压力,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在工作之余说几句牢骚话,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社科“青椒”的焦虑,反映的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堵点、痛点、难点,要求相关部门必须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一段时间以来,“青椒”接受的考核和管理,往往“科学”方法有余,而“人文”关怀不够。比如,强调结果导向多些,考虑关爱帮助少些;强调硬性约束多些,考虑积极创造少些;强调数量、规模多些,考虑质量、影响少些。这一套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的初衷是好的,可以在短期内提高个人的学术生产力和单位的学术影响力。但是,这样一种简单追求数量、规模的做法,只适应于“做大学术”,而不适应于“做强学术”。我们要构建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然是“大且强”的学术,必然是内含人文精神的学术,必然是有信仰、有思想、有情怀的学术,绝不能制造精致利己、鸡零狗碎的“学术泡沫”。做强中国学术离不开广大社科“青椒”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应该少给他们订些硬性指标,多给他们一些“人文”关怀。
给社科“青椒”更多人文关怀,要求我们的管理者多感受他们的焦虑,认识他们的困难,理解他们的需求,在信仰上、精神上和行动上成为“青椒”可以信赖的“学术搭子”。要在学术方向上积极引导他们走出个人孤独的学术旷野;在人文精神上与他们同心共情,帮助解决他们“成长的烦恼”;在实际行动上与他们共同前行,助力他们勇攀学术高峰。
给社科“青椒”更多人文关怀,要求我们的管理评价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将人文精神注入人才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加强对青年学人的培养培育。日常考核应充分尊重学术规律和科研实际,为青年学者营造潜心研究的宽松环境。资深学者要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带领青年学者积极参与有组织科研,在重大科研项目中接受淬炼、稳步成长。刊物和名家们应该多给“青椒”们留些版面!我们的管理者还要当好“后勤部长”,融管理于服务之中,帮助青年学人解决生活困难,让他们心无旁骛,潜心问学。
给社科“青椒”更多人文关怀,还要引导他们解决为谁做学问、依靠谁做学问、怎么做学问这些基本问题。真正的学问必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进人民心坎里。“心病还须心药医。”胸怀国之大者,涵养家国情怀,脚踏实地做真学问,一点一滴长真本领,才是治愈“青椒”内心焦虑的良方妙药。
社科“青椒”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力军,是中国学术的未来。近年来,国家层面已经出台系列“破五唯”、改革职称评聘等制度性安排,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推出改革举措助力青年人才成长,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受到青年学者发自内心的好评。相信通过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的“青椒”会更好地融入学术共同体,传承学风、赓续学脉,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报评论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