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障碍和体制性因素仍然存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以更大勇气、更大力度、更有成效的改革开放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深化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改革开放作为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内生动力的根本途径,以非凡的战略定力和宏大的改革气魄,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极大激发各方面各领域发展的动力、活力、潜力,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2012——2024年,我国经营主体总量从5500万户增长到1.89亿户,其中企业从1300多万户增长到600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从4000万户增长到1.28亿户,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内生产总值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12年至2024年,增幅接近1.5倍,连续迈过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三个台阶,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当前,我国正处于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从国际看,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个别国家热衷于打关税战,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变乱交织的外部环境带来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多。从国内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基础研究能力比较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绿色发展方式还没有普遍形成,重点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高质量发展面临不少困难挑战。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充分证明,改革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手术刀”,开放是分享经济全球化红利的“金钥匙”。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不断释放发展活力、增添动力、挖掘潜力,突破瓶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保持主动、赢得未来,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为高质量发展定向导航
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和信号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性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发展理念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问题的典范,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理论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彰显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
新发展理念为改革开放提供科学指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并且以“六个必然要求”深刻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牢牢把握这一要求,就要围绕形成有利于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努力在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上取得新突破。这些关键突破点,共同构筑起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开放的战略支撑。
新发展理念对改革开放提出具体要求。创新发展锚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要求创新科技体制机制,破除制约创新的藩篱,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着眼于不平衡现状,要求完善区域协同和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打破要素流动壁垒,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缩小区域、城乡差距;绿色发展顺应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需求,要求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抓手,倒逼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开辟经济增长新赛道;开放发展立足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要求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接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加快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合力,确保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行。
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近年来,我国通过“三去一降一补”“破、立、降”“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等举措,强化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显著提升了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但也要看到,部分领域供需错配问题依然存在,一些行业供给质量和效率仍不够高。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推进以下领域改革。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提升国家标准,支持企业积极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引导机制,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力。
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按照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破除跨地区经营行政壁垒。紧扣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加大改革力度,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适应我国消费结构向服务消费持续扩大转变的趋势,推进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商业模式,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绘制重点产业链图谱,建立关键环节备份体系,完善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和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统筹协调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健全综合治理“内卷式”竞争体制机制。综合施策,加强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解决“内卷式”竞争问题。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规范竞争秩序,遏制低价倾销。建立健全行业扩张产能预警机制和过剩产能退出通道,推动新能源汽车、光伏等“内卷式”竞争行业控产能、压产量,尽快实现市场出清。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破除各种不规范不合理的招商引资乱象。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引导企业公平竞争和差异化发展,严惩违背市场规律的恶意竞争行为。
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
高水平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积极推动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是我国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战略选择。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求,重点推进以下领域改革。
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在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贸港先行先试《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规则,推动数字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创新,加大服务业开放政策力度,放宽电信、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优质服务进口,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完善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机制。聚焦“五通”建设,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拓展健康、绿色、数字等新领域合作。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风险防控,鼓励企业开展跨国投资经营,拓展国际市场。2024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额达22.1万亿元。
健全统筹发展和安全相关机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维护多边主义,反对单边霸凌行径,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在扩大开放中强化风险防控,完善外资安全审查、产业安全预警等机制,保障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能够引导经营主体行为,激发经营主体创新创造活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要求,重点推进以下领域改革。
在激励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完善研发投入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对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企业和科研人员,给予足够的奖励和荣誉表彰,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同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待遇,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人才能够安心从事科研和创新工作。二是完善市场竞争激励机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优秀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物质激励,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在约束方面,强化环保、安全等制度约束。严格环境执法,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实施严格监管,倒逼企业加快绿色转型。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质量监管制度,加强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对质量不合格企业进行严厉处罚,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建立健全政绩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完善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创新能力、生态环境等指标,引导地方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