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祝志男:讲好长城故事 传承长城文化(2)

(二)北京长城

1.北京长城的概况

北京长城,可以自豪地说,是“中国长城之最”。从地理位置上看,北京地处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汇地带。北京地区最早的长城,修建于北朝时期,形成了今天北京长城的基本格局。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修筑的长城“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从上谷郡治居庸县(今北京市延庆区)向西延伸达黄河东岸今山西偏关一带的长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诏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今北京)北夏口(今北京市昌平区南口)西至恒州(今山西省大同)九百余里”。第二年,“自西河总秦戍(今大同西北)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六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北魏、北齐长城用土、石筑成,其后不同朝代都曾进行过不同程度地修葺,后来大部分为明代长城所利用。明长城以山海关到居庸关最为险峻雄伟,其中又以从密云区古北口到延庆区八达岭这段位于北京地区的长城最坚固雄壮,保存亦最完整,堪称万里长城的精华集萃。

近年来,航空遥感调查显示:北京境内长城全长629公里,呈半环状分布在北部山区,从东到西横跨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门头沟等6个区;包括长城墙体461段、关堡147座、单体建筑1742座、相关设施6处。

2.古北口长城抗战 

密云区古北口,是连接华北、东北、内蒙古地区的交通要隘。这里曾发生过无数次战事,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京师锁钥”之称。1933 年,古北口长城抗战,打响了北京地区抗击日寇的第一枪。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20多万中国军民在古北口、喜峰口等长城沿线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以血肉之躯顽强奋战了100多天,誓与长城共存亡。在日军猛烈炮火轰炸下,古北口南天门几乎化为焦土。田汉正是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到长城抗战的激烈情形,写下了“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歌词;后经聂耳谱曲,唱出了中华民族“不做亡国奴”的洪亮怒吼。喜峰口战役中,中国军队在弹药严重不足的情况下,29军挥舞大刀与敌人血肉相搏,歼敌5000余人,创造了抗日的奇迹。诞生于此的《大刀进行曲》,威武雄壮,慷慨激昂,激发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血战到底的勇气和决心。今天,每当慷慨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响起,每位国人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长城文化实现了从“砖石长城”到“新的长城”再到“精神长城”的升华。

为了弘扬伟大的长城抗战精神,密云区重修了古北口长城抗战七勇士纪念碑,对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进行了展陈提升,整修了侵华日军投降地,推动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很多团体前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李天翼监审:李文鼐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