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将保护长城与热爱中华紧密相连,在全国掀起了保护长城、宣传长城的热潮,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忱。
1994年9月,坐落于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八达岭长城景区内的中国长城博物馆建成开馆,为长城文化的传承与展示提供了重要平台,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亲自为中国长城博物馆题写馆名。2006年12月1日,为了加强对长城的保护,规范长城的利用行为,《长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第一次在综合性法规之外为一个单项文化遗产制定专项法规,开创了文物专项立法的先例。其总体思路如下:一是,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针对长城的特点和长城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补充完善有关制度、措施,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对长城实行整体保护、分段管理,明确长城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责任;三是,发挥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的积极性,明确长城利用单位的责任,设立长城保护员制度;四是,对长城的利用行为加以规范,明确将长城段落辟为参观游览区应当坚持的原则和具备的条件。2003年,各地政府就开始逐步尝试长城保护员制度,发动长城沿线群众充当“长城卫士”。河北省秦皇岛市率先试行长城保护员制度,将境内250多公里的长城分74段划置,每段专门指定一名在长城附近居住的村民担任保护员。这74名保护员每月对各自负责看护的长城段进行10次以上的巡视,并向文物主管部门书面报告情况。每名长城保护员每年可获得政府给予的500元现金补贴或其他物质奖励。长城保护员制度不仅阻止了部分游客无意中破坏长城的行为,并且提高了长城沿线村民自觉保护长城的意识。
此外,很多外国人也参与保护长城的行动。一位被称为“在长城上捡垃圾的老外”——英国人威廉·林赛,多年甘当长城的守护者。威廉·林赛从小就对中国万里长城感兴趣。1987年,31岁的他来到中国,历时160天,徒步走完长城。长城下朴实的山民免费为他提供食宿,支撑他走完了全程。从那以后,威廉·林赛开始研究长城,与长城为伴。1998年,威廉·林赛发现:有些旅游者随手把果皮、纸屑等扔到长城边,破坏了长城的形象。酷爱长城的威廉·林赛立即发起了第一次“保护长城、捡拾垃圾”行动,12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响应他的号召,参加了这次活动。2000年5月,威廉·林赛在怀柔区发起了雇用当地农民维护一段8公里长的野长城环境项目。6名农民成为长城环保员,他们利用空余时间,到通往长城的山路和长城上捡拾游客丢弃的垃圾。几年下来,环保员不仅捡拾了数千公斤垃圾,还将垃圾分类,把有用的东西挑拣出来回收利用,剩下的填埋处理,这段野长城因环境整洁而远近闻名。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强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进入新时代,我国对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发展到新的高峰。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他指出:“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希望大家接续努力、久久为功,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在中央顶层设计的引领下,长城沿线15个省区市打破“各自为战”的局面,协同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高质量建设,做好“长城+”的大文章。
1.政府与民众联手保护
近年来,《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印发,《长城维修工程施工规程》《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工作的通知》发布,长城文物保护修缮力度不断加大、保护协调机制不断完善,长城保护共识不断提升、长城保护传承不断深入。2025年,长城保护员制度已经实施了20多年,“长城保护员2.0版”升级到了新模式,呈现年轻化、知识化、科技化、专业化等特征。保护员队伍日渐壮大,已有7000多名成员,成为长城保护最前线的主力军。很多保护员通过不同的方式,为长城保护作出努力。比如,71岁的许国华,为使更多人了解长城的历史,几年来制作《老许讲长城文物》500余集,用通俗鲜活的语言讲解长城知识,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
围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1+2+15”规划体系(1个总体规划,2个专项规划,15个省份规划)落地实施,各地纷纷出台配套方案。比如,山东、宁夏等地出台了省级长城保护条例;陕西实施省级长城保护总体规划;京津冀三地建立长城保护利用信息共享机制;山东设置860个齐长城巡护公益性岗位。一幅保护长城遗产、挖掘长城价值、传承长城精神的文明赓续画卷徐徐绘就。2021年7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长城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
2.丰富长城文化传播方式
首先,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传播。比如,通过新媒体平台、视频网站等,发布长城的历史、文化、保护现状等内容。通过视频、图文、直播等形式,展示长城的壮丽景色和背后故事。2025年4月26日,金山岭长城越野赛黄金联赛在金山岭长城景区激情开赛,吸引来自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500名专业选手和越野跑爱好者参赛,面向89个国家同步直播,成为中国首个全程直播的越野跑赛事。
其次,举办各种线下主题活动。比如,举办长城徒步、文化节、展览、夜长城灯光秀等,让公众亲身体验长城的文化和历史。“八达岭夜长城首次在春节期间开放”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3年度十件大事”。除了可以观赏夜景,游客还可以品尝延庆的非遗美食,如手工花馍、打火勺、炒傀儡、吹糖人等,体验长城上的舌尖美味。2025年4月30日晚,北京八达岭夜长城提前向游客开放,除了传统灯光秀,还升级融合了古典舞蹈、民族音乐、戏剧表演等六大主题演出。各地也在联手举办跨地区的长城文化节。2024年10月至12月,“行走万里长城 见证中华文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宣传调研活动举行,本次活动在秦皇岛市明长城入海处的老龙头启动,向西延伸至塔里木盆地的烽燧群,有多家博物馆参与。
再次,开发文创产品打造特色品牌。比如,开发、设计带有长城元素的书籍、纪念品、服装、文具等。2024年12月,“2024北京长城文创产品大赛”圆满结束,文创企业、设计师、艺术家及社会大众,共同挖掘蕴含长城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展示长城主题文创产品的精彩创意,使长城文化以更生动、直观、有趣的形式走进公众视野。未来,我们需要不断扩宽思路,打造更多更好的长城元素文创产品。
最后,利用影视作品加强宣传。比如,拍摄关于长城的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等。2015年拍摄的《长城:中国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2022年2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等主办的《外国领导人登长城》系列微视频正式发布。该系列视频再现长城外交历史,讲述长城故事,展现千年古都风韵,传递人类和平与友谊的共同心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