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长城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演进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豪情
“不到长城非好汉”,出自《清平乐·六盘山》,为毛泽东同志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抒发了“长缨在手”定当“缚住苍龙”的革命豪情。“不到长城非好汉”,字面上是指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实则反映了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气魄。1935年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通渭榜罗镇召开常委会议,决定改变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定,确定把中央和陕甘支队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随后,红军出发北进。10月5日,毛泽东同志和红军到达宁夏西吉县单家集,击溃敌人一个营,进抵六盘山麓。10月7日,毛泽东同志在六盘山麓的青石嘴指挥部队歼灭敌骑兵两个连。当天,他率领部队登上六盘山主峰。随后,红军向陕北根据地方向疾进。战士们举着的红旗迎风招展,红军队伍像奔腾的铁流涌向前方,此情此景,真是壮观万分。毛泽东同志即兴赋词《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宁夏境内存留有战国、秦、隋、明等不同朝代修筑的长城遗迹,其中战国秦长城走向与红军行军路线高度契合。据研究,毛泽东同志和红军沿战国秦长城行军,走的是修筑长城的劳工行走的小路,也是当时群众赶集走的便道。他们时而走在长城顶端,时而走在长城脚下。毛泽东同志词作中的“长城”,既是实指,又富含意蕴。1935年,国家正处在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后又觊觎华北。长城内外,大好河山惨遭日本侵略者蹂躏,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央红军历尽千难万险,走过两万里行程,茫茫征途中终于找到了明确的目的地——陕北根据地,并且到达北方的长城,越过长征途中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这不仅提振了士气,也是军事史上的一件大事。故而,“长城”不但是一项古老而巨大的工程,也成为民族精神不可逾越的精神屏障,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力量。
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2月5日,毛泽东同志经延长县来到清涧县袁家沟,在这里住了半个月,做东征准备工作。这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毛泽东同志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沁园春·雪》,感慨“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也抒发了红军部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气概。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