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祝志男:讲好长城故事 传承长城文化(6)

三、 新时代讲好长城故事 弘扬长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长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一)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情怀

回望中华民族的发展史,长城的修建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一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停止,延续两千多年,基本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长城的修筑不是由一个民族完成的伟大工程,而是由多个民族跨越世纪,共同完成的代表中国形象的标志性建筑成果。长城文化在历史上体现了保卫民族、尊崇祖先、维护族群生存利益的价值指向,是大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象征。修筑长城以御敌是历代先民把爱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之志和爱国行动的一致表现。

1995年,八达岭长城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八达岭长城被中宣部批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新时代,要以长城文化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56个民族的团结,以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气魄

长城的修筑体现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特质。梳理历史不难发现,历代长城大都修筑于国力强盛、奋发图强时期。修筑长城展现了人民不屈不挠、英勇顽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创造能力。古代先民们秉持着“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努力将自然天险与防御工事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山填海,把高超的建筑工艺与杰出的设计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山海关北依角山、南临渤海,长城蜿蜒山岭,顺势伸入海中;北京怀柔的箭扣长城,修建于陡峭悬崖之上,如满弓扣箭,故而得名。这些创造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人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永不懈怠的民族气魄。

新时代,我们同样面对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大力弘扬长城文化、传承长城精神,就是要让全体国人在面对强大对手时保持不屈不挠、坚持不懈、顽强斗争的勇气和魄力,永葆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气魄。

(三)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和平性是其中之一。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程体系,长城修筑的终极目的是“止战”,实现长久和平。只有创造防御侵略的人工屏障,才能真正实现各民族之间的有序交往、和睦相处。

回望历史,秦代长城有效地阻止了匈奴的南下侵扰;汉代长城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交流。驼铃古道,葡萄、石榴、大蒜、香菜、胡萝卜等域外的农作物,波斯文、梵文等多种语言文字,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传入中国;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历法等也传播到世界各地,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式哲学在欧洲广泛传播,受到了像伏尔泰、莱布尼茨等思想大家的推崇。记载显示,西汉长城修筑后,汉匈和汉族间逐渐转向了经济贸易。东汉时期,北匈奴时常来长城地带贸易,“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交易”。到了明朝,已发展为“马市为夷货流通之府,胡汉之人,胥仰藉焉。抢掠所获不足以当市易之利,夷人以市为金路,惟恐失之”。这些记载充分体现了修筑长城后为沿线各民族带来的“止战”效果。可见,长城的修筑促进了和平,也逐步形成了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

同时,长城的修筑也促进了北方其他民族对华夏文化的仰慕与认同。比如,西晋时期,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匈奴人刘渊自称“汉王”,认为是汉朝的继承者。晚明时期,被明朝册封为忠顺夫人的三娘子感叹:“求再生当居中华。”入主中原甚至统一中国的少数民族,逐步形成了跨越长城的文化认同,这种开放和包容的精神,有力推动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2002年2月22日,时任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在完成对我国的国事访问后,特意游览了八达岭长城。当中方陪同人员告诉布什,长城是和平的象征时,布什总统表示将把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转告美国人民,让人们都来参观八达岭长城。当布什总统得知已攀登到30年前尼克松总统到达的地点时,布什总统兴趣十足地说:“OK,我要再向前走几步,我要超过尼克松总统当年的纪录”。临行前布什总统在签名簿上写下“Peace to our people and best wishes”(祝愿我们的人民永享和平与好运),表达了对中美两国人民的美好祝愿。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70多年间,长城外交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上永恒的丰碑。迄今为止,八达岭长城已接待中外游人超2亿人次,接待540余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上的“金色名片”。如此多的元首和政府首脑相聚于长城之上,在这里留下足迹和微笑,留下对伟大长城的惊叹和对中华文化的赞美。

1985年,患有“渐冻人症”的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来到北京,一定要去长城游览。时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的梁灿彬和该校两名学生,通过抬轮椅等方法,帮助霍金实现了登上长城的梦想,体验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2002年8月,霍金再一次来到北京,又一次提出要去长城游览。八达岭管理处特意改装了登城缆车,在到达山顶后,霍金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自己面对长城独处了许久,在工作人员的不断劝说下才不情愿地离开。

2024年11月18日,由中共北京市延庆区委宣传部主办,北京市延庆区长城管理处、北京市延庆区文物局承办的“长城·聚首——纪念长城外交70周年”主题展开幕仪式在八达岭长城望京文化广场举办,通过精心挑选的663张珍贵历史文献照片及详尽史料,生动再现了八达岭长城作为国家级礼宾场所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很多世界名人在游览长城后,都不吝对于长城历史价值、建筑工艺和文化意义的赞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表示,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说,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到过类似的杰作;波兰前总统科莫罗夫斯基盛赞,中国人民自古就是勤劳勇敢的,在如此险峻的山地修建了如此坚固的防御工事,真是人类的奇迹;比利时前首相吕克·德阿纳认为,长城不是边界,而是世界人民友谊的象征;西班牙前首相阿斯纳尔赞叹道,对于凝聚着中国千年文明、智慧和力量的长城,我深表敬佩。

长城,见证了中国多少年来的战乱兴替,见证了中国多少次的灾难过往,始终用如钢铁般的身体守护着祖国大地,与中华儿女一道从不曾放弃,不管伤痕再多,不管灾难再重,始终给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勇气。她是精神的图腾,是中华民族书写的无言史诗,是饱含着民族团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等精神情感的不朽作品。长城是历史的,也是这个时代的;长城属于中国,也共享于世界!

未来,我们要谨遵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接续努力、久久为功,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

报告人 | 祝志男

责编 | 范璧萱

校对 | 李天翼

审核 | 张一博、孙楠、叶其英

监审 | 李文鼐、刘斌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李天翼监审:李文鼐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