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北京要做好古都风貌保护与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一)什么是北京古都风貌
青砖灰瓦“人”字形屋脊的民宅建筑,烘托红墙黄琉璃瓦的宫殿建筑群,以及蓝绿交织的河湖水系,是北京古都的基本色调;以中轴线为骨架,以及胡同四合院编织而成的“棋盘式”街道,形成了平缓开阔的城市天际线,是北京古都的传统风貌。《北京城市色彩城市设计导则》从北京历史、人文、地理、民俗等角度出发,经过大量现场调研,梳理和提取出城市关键色谱与色域,确定北京城市色彩“主旋律”为“丹韵银律”。从色彩学的语境看,它由“丹韵”引导的红色系与“银律”引导的灰色系两大色系构成。从现实景观的视觉感受来看,“丹色”之暖与“银色”之冷和谐交融,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构成了北京城市相得益彰的色彩主基调。
(二)增强北京古都文化保护意识,做好文化挖掘与活化利用
增强北京古都文化保护意识,做好北京古都文化挖掘与活化利用,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做好文物保护是第一位的。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众多文物,我们一定要把它保护好。第二,对历史文化遗产,要贯彻“三好”要求,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北京郭守敬纪念馆也叫汇通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现在这里也是北京的一个水文化博物馆。左安门角楼是一个地标性的存在,复建后的角楼化身为公共阅读空间。2017年10月28日,角楼图书馆正式对外开馆,变身东城区第二图书馆分馆。第三,贯彻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四,通过文物活化利用,将更多的文物信息、文化传统传递出去。
(三)北京老城要整体保护
北京老城是北京古都文化的核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社会都城遗存,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宝藏。其中,北京中轴线是城市的脊梁和灵魂,是最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是北京的金名片。在这条中轴线上,历史文物特别值得保护,文化内涵特别值得挖掘,文化空间特别值得合理利用。
北京老城墙保留了德胜门箭楼、内城东南角楼、正阳门城楼箭楼。如今,我们已经修复了永定门城楼,地安门雁翅楼也复建完工,北京外城东南角楼完成景观恢复。
这是修复后的永定门城楼。
这是修复后的外城东南角楼。
这是内城东南角楼,旁边还保留了很多古城墙。
崇文门东侧城墙得到了修复,在修改过程中利用了很多老城砖。
这是得到修复的古城墙马面,北京古城墙马面都非常大。从一张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当时城墙下面走着骆驼队。
这是保存比较好的德胜门箭楼。
这是正阳门箭楼。现在的正阳门箭楼保留了1915年德国工程师格尔设计的风貌。
正阳门素有“四门三桥五牌楼”之说。四门指正阳门有四个门洞,即城楼门洞、箭楼门洞、瓮城两侧的东、西闸门各一个门洞;三桥指正阳门箭楼前方护城河上的正阳桥桥面被栏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对着箭楼门洞,称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五牌楼指正阳门牌楼有五个开间,规格高于其他城门。
做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落实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特别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对〈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的批复》。《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发布,人们对北京古都文化和对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的批复》指出,“加强老城空间格局保护,保护好两轴与四重城廓、棋盘路网与六海八水的空间格局,彰显独一无二的壮美空间秩序。”这一要求,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老城整体空间格局的重要,保护范围不仅包括城市肌理(街巷、胡同、四合院等),还应包括城市建筑的色彩与高度,城市的河湖与水系等。
两轴与四重城廓。两轴,指的就是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北京中轴线是古都北京城市的脊梁与灵魂,整座城市的规划设计、礼仪秩序、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对称乃至空间的分配都与中轴线有着密切联系。以天安门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延伸的长安街,有着“中国第一街”的美誉。四重城廓,指的是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北京中轴线统领四重城廓,这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北京中轴线,特别是北京中轴线与北京老城的关系,也是一种启迪。也就是说,讲北京中轴线必然要讲北京老城;讲北京老城必然要突出北京中轴线的脊梁、灵魂、统领作用。
六海,包括北海、中海、南海、西海、后海、前海。六海映日月,重点是保护古都开阔的城市天际线和城市的通风廊道。现在,北京的蓝天白云越来越多了。古都北京还有一道景观,叫“银锭观山”,位于前海与后海交界处的银锭桥上。“银锭观山”,是北京老城内展现山水城相融的景观视廊。
八水,包括通惠河(含玉河)、北护城河、南护城河、筒子河、金水河、前三门护城河、长河、莲花河。北京内城南护城河因流经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外,又俗称“前三门护城河”。
北京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北京发展的优势所在,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对北京古都文化要有敬畏之心,要加强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让未来的北京变得越来越好。
报告人 | 李建平
责编 | 张一博
校对 | 范璧萱
审核 | 孙楠、叶其英
监审 | 彭亚南、刘斌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