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并明确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五大要素,即“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我们看,党的二十大报告将2014年提出的“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三大保障,丰富为“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四大保障。这说明,我们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全面。
下面我们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五大要素展开来讲。第一,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是将人民安全放在首位,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国家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人在海外的利益和安全同样需要得到保障。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既包括国内的百姓的安全,也包括国外同胞的安全。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克服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安全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所以,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既要一切为了人民,也要一切依靠人民。如何依靠人民?比如,我们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扬“枫桥经验”,要充分地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与人民群众一道共同维护国家安全。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在打击违法犯罪的过程中,还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以北京为例,“西城大妈”“朝阳群众”等一支支群防群治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北京街头的特色平安“品牌”。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的讲话中指出:“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
第二,以政治安全为根本。政治安全攸关党和国家安危,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政治安全包括三大要素: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的核心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维护政治安全就是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什么是“颜色革命”?“颜色革命”究其实质,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培植亲己势力,假借他人之手,搞垮那些不听他们话的政权。对于“颜色革命”党中央是高度警惕的。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如果哪天在我们眼前发生‘颜色革命’那样的复杂局面,我们的干部是不是都能毅然决然站出来捍卫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我相信,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能够做到的”。
第三,以经济安全为基础。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如果没有经济安全,文化、教育、社会等领域的安全也就无从谈起。维护国家安全,根本上是为了经济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当前,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如何应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这个信心并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源于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的大背景。
第四,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一是军事安全为国家安全提供武力保障。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军事力量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二是科技安全为国家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三是文化安全为国家安全提供精神保障。文化不只具有修养性情、陶冶情操、滋养精神的功能,也具有安全属性。在国际社会,文化领域看似阳春白雪,但也有刀光剑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四是社会安全为国家安全提供群众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还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有了更高要求和期待。只有更好地维护社会安全,才能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期待。
第五,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开幕辞中指出:“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习近平主席以大雁作喻,擘画了世界共同发展的美好蓝图。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还要重视“五对关系”:一是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外部安全是依托,内部安全是根本。二是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只有确保国土安全才能确保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谁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国民安全就是要确保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财产和权益的安全。三是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传统安全是指与战争、军事等密切相关的安全领域;非传统安全是指冷战结束后出现的新型安全领域。当前,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相互转化。因此,我们既要重视传统安全,也要重视非传统安全。四是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可以说,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不断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的现代化新图景,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使命,也是文明进步的历史必然。五是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任务。维护国家安全意味着要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安全问题,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防护网。塑造国家安全意味着国家要积极主动地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安全风险,提前制定应对策略,防患于未然,具有主动性和前瞻性。
综上所述,重视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五对关系”就是要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最大特点在于“总体”,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金融、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粮食、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人工智能、数据等诸多领域,而且将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动态调整也就是要树立“大安全”理念。
(二)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我们取得了诸多成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以坚定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得到有效遏制,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力应对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202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举办的第三场记者招待会上,公安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我国是命案发案率最低、刑事犯罪率最低、枪爆案件最少的国家之一;10年来,刑事案件、安全事故等“五项指数”大幅下降。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我们在建构国家安全体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第一,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2013 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201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决定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设置,并决定由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2021年,党中央出台《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安全工作条例》,系统回答了国家安全工作“谁来领导”、“领导什么”、“怎么领导”等重大问题,进一步从制度上强化了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
第二,完善了国家安全的战略和政策体系。2015年1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国家安全战略纲要》。2021年11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
第三,着力构建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维护国家安全工作,同样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标志着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框架日益完善。
第四,建立健全国家安全工作机制。我们形成了情报信息工作协调机制、 风险评估机制、国家安全审查监管制度等工作机制,以更好地应对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风险挑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