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杨英杰: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与世界意义(2)

 二、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超越

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

中国式现代化之“式”。“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全面深入理解“第二个结合”,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都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这就是守正。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这就是创新。

为什么要守正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中国式现代化的“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层面。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精准立足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扎实稳固地构建新发展格局。

二是政治层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我们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虽然我国人口规模巨大,但是也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是人口老龄化;二是出生率下降。所以,我们要通过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改革,提升中国人口的质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致力于共同富裕,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美好生活。”像就业、教育、医疗、托幼、养老、住房、环境,这些老百姓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正不断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断变成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12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202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指出,“我们致力于全面发展,让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同样富足”,“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我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就是要推动国际社会解决物质和精神失衡问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致力于永续发展,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

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们必须明确,实现永续发展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不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对中国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致力于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传承的是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中国没有对外侵略扩张的基因。”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也历来是维护和平的坚定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没有侵占别国一寸土地,是唯一将和平发展写入宪法和执政党党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大国。我们要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不搞军备竞赛。我们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继续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文明以进步名义实施掠夺的双重性,预言帝国主义统治终将被推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基于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深刻洞察而对全党提出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

2012年,美国人艾利森借用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论述,揭示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发生强烈冲突乃至战争的可能性。近年来,随着美国将中国视为最主要战略竞争对手,不少分析家引用“修昔底德陷阱”一词表达对中美关系走向的担忧。202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同美国前总统拜登在利马举行会晤时强调:“‘修昔底德陷阱’不是历史的宿命,‘新冷战’打不得也打不赢,对华遏制不明智、不可取,更不会得逞。”

在当前形势下,中美两国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无论是在经贸、农业、禁毒、执法、公共卫生等领域,还是面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全球性挑战,以及在国际热点问题上,都需要中美合作。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国始终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世界负责的态度发展中美关系。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王瑱监审:刘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