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流量,“蹭”亦有道

名人流量,“蹭”亦有道

640

“不存在师生关系!”近期,一则严正声明从医学圈火到全网——我国解剖学泰斗、中国临床解剖学创始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钟世镇,不惜打破平日的低调,只为和五个陌生人“划清界限”。

消息一出,不少人好奇:是什么事,能让德高望重的院士特意发声?

事情始于去年8月,在钟世镇院士百岁寿辰宴上,杨炯等5人借祝寿之机,冒充“学生”与院士拍摄了大量合影及视频。结果这些影像成了“镀金工具”,即刻就被发布到了各个公开场合。随后,他们借“师出名门”的身份标签,妄图以“行业翘楚、学术权威”的假象混淆公众认知,为其商业活动铺路。

1

其实,这样借权威“搭台造势”的事,早已不是个例,与之前被查处的“假院士、假参事”的骗局本质同源,都是把公众对权威的信任,当成了牟私利的“敲门砖”。

互联网时代,好似万物皆好“蹭”:有人在学术会议现场,追着院士要签名,转头就裱进相框挂在办公室当“资历证明”;有人在行业论坛上,趁大咖休息拍合影,在朋友圈里刷屏式发布,配文“与XX老师深度交流行业趋势”;更有人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花钱与名人同框,发圈时谎称“私交甚好”……这些被刻意打造的虚假“勋章”,已然成为这些人在社交平台上的隐形资本和社交面具。

一边是人们越来越追求社交中的“边界感”,一边是流量投机分子屡屡突破道德界限,把“冒犯”得来的素材当独家。此前,网上出现不少怼脸拍摄“韦神”吃饭、彻夜直播全红婵老家的视频,说实话,如果我是当事人的话,只会感到窒息。

“名人效应”在一些人心中种下了想红的种子。面对“流量密码”,有人选择埋头钻研内容,有人只想“蹭流量”走捷径,幻想着一场被流量眷顾的“泼天富贵”。

2

“蹭名”的背后,往往藏着“利”。网上有不少人调侃:“宇宙的尽头是带货”。这部分账号靠蹭名人吸粉,有了流量再带货,从日用品到化妆品,甚至是来路不明的保健品。之前就有商家盗用钟南山院士的形象,宣传“钟南山研发”;还有人打着“张文宏推荐”的旗号,卖存在安全隐患的医药产品。

如果说谁红蹭谁、沽名钓誉的个人道德问题值得批判,那么借壳碰瓷、恶意造假的违法犯罪行为更需要治理。

钟世镇院士之所以发布严正声明,就是怕这些人冒用其头衔给产品背书,给信以为真的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是扰乱医疗行业秩序,引发公众信任危机。事实上,钟院士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日前,北京市场监管部门便查处了首例AI虚假广告案。不法商家用AI技术伪造央视主持人形象,将普通糖果包装成“能治疗多种疾病”的特效药,结果不少人信以为真,纷纷下单购买。

3

如今,人工智能让“蹭光环”的成本更低、手段更隐蔽,但这不意味着可以毫无底线。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已于10月15日正式施行,其中便新增了一项特别规定,即经营者不得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媒体账号名称、应用程序名称或者图标等,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换句话说,这就像给“蹭流量”戴上了“紧箍咒”。

640_wx_fmt=webp&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imgIndex=1

图源:央视新闻

天下熙攘,莫过名利,但越是流量汹涌,越需要有人静下心来打捞真正的时代价值。要知道,世间真正美好与珍贵的东西,是无论如何也“蹭”不来的。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