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路径
全球治理的生命力源于实践,关键在于行动。一些发达国家往往将全球治理工具化,坚持单边主义,频繁退出多边国际组织,拒绝承担部分全球治理责任,甚至采取有选择的多边主义,大搞排他性小多边主义,从而导致真正的多边主义势头减弱。
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各国平等参与、共同协商,为全球问题找出路、为国际矛盾找办法,反对一家独大、反对少数国家垄断国际事务。中国是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者。中国依托多边合作国际组织,积极谋求大多数国家的共识。真正的多边主义国际组织不搞排他性,不针对第三方,敞开大门。
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实践内容。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当代国际社会中的重要理念,核心是主张在国际事务中尊重各国主权平等,保障各国(尤其是中小国家)平等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决策的权利,最终实现国际社会公平正义与共同发展。
中国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少数国家垄断国际事务的现象;二是我们主张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推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实现更具包容性的改革。
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同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印尼期间提出了举世瞩目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同年,习近平主席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指出,“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2015年,博鳌论坛期间,中国公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让亚洲和世界的繁荣与未来不再遥远。2016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这是中国政府与国际组织签署的第一份政府间共建“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理念、目标和举措方面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被相继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经过十余年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已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主张标本兼治,统筹协调,推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对接已有的国际治理机制,实现从起点、过程到结果的公平正义。从投资看,2021—2025年上半年,我国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规模超过2400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共建国家投资超过1600亿美元,共建国家对华投资超过800亿美元。
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还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2021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面对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我们要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在此,我愿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包括六个重点内容:一是坚持发展优先;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是坚持普惠包容;四是坚持创新驱动;五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六是坚持行动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发展问题还提出,“发展就是最大安全,也是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等重要论述。
全球发展倡议主要涉及八个重点领域: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这八个方面为全球发展事业指明了方向。
从推进减贫领域看,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当前,中国推动完善全球减贫治理机制,推动国际社会更加关注减贫问题,深化减贫政策交流、经验分享和务实合作,拓展减贫伙伴关系,消除绝对贫困,促进充分就业,帮助青年妇女等群体脱贫。
从粮食安全领域看,伴随全球粮食安全形势的恶化,全球粮食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中国提出了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中国持续发挥粮农治理优势,畅通中国和对象国的粮食市场,促进国家间粮食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积极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在粮食安全领域的实施,助力全球粮食体系转型与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