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国际> 正文

王波:共商共建共享:习近平外交思想引领中国全球治理实践(4)

三、中国在全球治理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

近年来,美国一方面退出多个多边国际组织,严重破坏国际合作秩序;另一方面,对中国进行恶意遏制与无端打压。中美作为全球排名第一和第二的经济体,两国之间的竞争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安全等全球治理的各个关键领域。在此过程中,传统的零和思维愈发凸显其负面影响,占据了越发重要的不良地位。这种错误行径,必然会在全球治理方案的激烈争论中有所体现。

多边治理机制改革受阻。当前,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陷入僵局,改变非洲国家代表性不足的诉求长期不能得到解决,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因美国阻挠仍未恢复,凸显国际贸易规则博弈加剧。

在全球治理进程中,我们遭遇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协调难题。虽然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合作成果显著,但是部分国家因项目融资问题面临债务压力。世界银行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全面落实可使全球收入提升0.7%至2.9%,不过需平衡基础设施投资与当地财政承受能力。众所周知,一个组织的成员数量越多,达成一致的难度就越大。比如,在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议题时,一些能源生产国提出的诉求可能与拉丁美洲国家提出的诉求差异较大。这导致在相关国际发展议题上的利益需求呈现出显著差异,进而增加了协调的难度。

在全球治理中,非传统安全是重要领域之一。当前,水资源危机威胁世界和平,恐怖主义在部分地区犹如顽疾,根治难度极大,全球气候治理工作前景并不乐观,跨国犯罪活动呈持续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伴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普及,其引发的虚假信息制造、深度伪造等新型安全威胁日益凸显。

在国际舆论斗争中,目前仍是西强东弱格局。西方媒体对“一带一路”的“债务陷阱论”“新殖民主义”等污名化叙事持续存在,尽管《“一带一路”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调查报告》显示沿线国家对中国认知趋好,但国际舆论场的“信息茧房”效应依然显著。

在全球治理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应在理念—实践—传播的全流程上进行应对。全球治理实践根本上还是要由全球治理理念来指导,一是根据全球治理实践面临的问题,继续创新全球治理理念;二是推动经过实践检验的全球治理实践方案的国际传播。

大国关系事关全球战略稳定。中国致力于推进大国关系协调合作,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大国就要有大国的样子,大国也要承担大国的责任,大国竞争代替不了大国合作,只有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才能为竞争设底线,为合作谋未来。

面对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与霸凌主义行径,中国展现出了大国应有的风范与战略自信。多边国际组织是开展全球治理的关键依托。全球治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各国进行充分沟通,尊重彼此的意见与诉求。对于国际组织来说,任何改革都不应该以牺牲会员国之间的团结为代价,必须要通过对话协商来寻求共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探寻兼顾各方利益与关切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王瑱监审:刘妍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