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
75年前,帝国主义侵略者将战火烧到了新中国的家门口。中国人民深知,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这就是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
(二)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感召下,同仇敌忾、同心协力,让世界见证了蕴含在中国人民之中的磅礴力量,让世界知道了“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
(三)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
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当时,中美两国国力相差巨大。在这样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密切配合,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等,连续进行5次战役,此后又构筑起铜墙铁壁般的纵深防御阵地,实施多次进攻战役,粉碎“绞杀战”、抵御“细菌战”、血战上甘岭,创造了威武雄壮的战争伟业。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
(四)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
志愿军将士面对陌生的战场、陌生的敌人,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把灵活机动战略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面对各种阻力压力,中国人民总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总能展现大智大勇、锐意开拓进取,“杀出一条血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
三、如何继续传承和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我们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们深知,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我们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难而进、坚韧向前,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抗美援朝战争能够取得胜利,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决策、领导的结果。党和政府以非凡气魄和胆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党中央统揽全局,实施有力的战争动员和正确的战争指导,采取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运动,全国各族人民举国同心支撑起这场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伟大抗争,最终用伟大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再次证明,没有任何一支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了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惜流血牺牲,不懈努力奋斗,团结凝聚亿万群众不断走向胜利。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自我革命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就一定能够使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
1950年6月6日至9日,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把经济问题作为中心议题。它标志着全党工作重心,已由革命战争转到经济建设。这一年,新中国大批军人脱下军装,投入经济建设,在天兰、天成、成渝、滇黔、黔桂、湘桂等铁路线的建设中,活跃着军人的身影。解放了的人民意气风发,一场为新中国奠基的行动旋即展开。正当中国人民从各方面落实党的七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时候,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随即派兵进行武装干涉,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紧接着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所谓“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
朝鲜战争最初阶段,在朝鲜人民军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冷静地观察局势的发展,估计到这场战争将不会轻易结束,在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应变措施,作“未雨绸缪”之计。1950年7月13日,中央军委决定,迅速调集20多万野战军,组成东北边防军。为应付朝鲜战局可能出现的不利变化以及朝鲜方面届时可能提出的要求,毛泽东在8月4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要作出国作战的准备。他说:“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对朝鲜不能不帮,必须帮助,用志愿军的形式,时机当然还要适当选择。”从8月27日起,美军飞机不断侵入中国领空,进行侦察并对我境内目标进行轰炸和扫射,造成我方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这是美国准备扩大侵朝战争规模的一个信号,中国的安全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1950年9月中旬,大批美军在朝鲜半岛西海岸仁川登陆,截断朝鲜人民军南进部队的后路,战局急骤逆转。9月28日,美军占领汉城;30日,又全线进抵三八线。美军是否会越过三八线,把战争扩大到整个朝鲜,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事实上,美国最高当局在9月27日已向侵朝美军下达了在三八线以北实施军事行动的指令,而中共中央也很快得到了准确情报。9月30日,经毛泽东决定,周恩来发出严正警告:“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继1950年10月1日大批韩国军队越过三八线后,美军于7日越过三八线,向朝鲜北方大举进犯,并迅速向朝中边境推进。在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况下,朝鲜政府和金日成首相在10月1日和3日写信和发电报两次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支援。斯大林也于10月1日致电毛泽东,建议中国派遣部队援助朝鲜。由于苏联不愿因公开援助朝鲜而冒同美国发生直接冲突的危险,这就使得中共中央要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作出抉择。
当时,我国的情况是,经济恢复刚刚开始,物资极度匮乏,财政状况甚为困难,新区土改还没有进行,人民政权也没有完全巩固,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相当落后,海、空军尚处于初创阶段。而我国如要出战所迎击的却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雄厚、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以最能反映综合国力的工农业总产值比较,1950年美国是2800亿美元,而中国仅有100亿美元。在军事装备方面,美国拥有包括原子弹在内的大量先进武器和现代化的后勤保障,而我军基本还处于“小米加步枪”的水平。敌我力量如此悬殊,出兵参战,能不能打赢?会不会“引火烧身”,“惹祸上门”,使国内经济建设不能进行?这些都是必须严肃考虑的重大问题。
1950年10月8日,美军大举越过三八线的第二天,毛泽东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名义签署了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将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待命而动。同日,毛泽东电告金日成:“根据目前形势我们决定派遣志愿军到朝鲜境内帮助你们反对侵略者”。
事实上,1950年10月上半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在毛泽东主持下进行多次、反复讨论,最后“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这是老一辈革命家为维护国际正义、捍卫世界和平、保卫新生共和国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威望。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战争考验,中国共产党统揽全局,权衡利弊得失,作出了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战略决策,并在领导抗美援朝战争的过程中,积累起在全国执政的最初经验,表现出应对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展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