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叶堂林: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3)

三、减量发展: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减量提质

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谋发展。进入新时代,首都北京的城市发展实现深刻转型,减量发展成为最鲜明的特征。

(一)从“聚”到“疏”,首都功能布局加快优化

1.坚持控增量、疏存量相结合

北京从源头上严控增量,制定并完善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4—2023年累计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超2.5万件,从源头上守住功能底线。

北京有序疏解四类非首都功能,坚持集中疏解和分散疏解相结合的方式,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稳步推进疏解工作。2014年以来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2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

2.核心区建筑规模稳步“瘦身”

北京市核心区房屋建筑面积及建筑密度整体呈现显著下降态势。以西城区为例。2015—2023年,西城区的房屋建筑面积由7178.50万平方米下降至5190.14万平方米,建筑密度由142.63万平方米/平方公里下降至103.12万平方米/平方公里,年均降速达3.97%。尤其是,西城区工业用房面积及密度缩减幅度最大,房屋建筑面积由82.20万平方米下降至29.16万平方米,建筑密度由1.71万平方米/平方公里下降至0.58万平方米/平方公里。

3.“京校外迁”优化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

第一,北京市属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搬迁至顺义、大兴、房山等郊区新校区,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于2025年秋季学期全面正式投用,首都医科大学在新校区建成后将腾退现有的5个校区,缓解北京中心城区教育资源压力。

第二,加速沙河、良乡高教园向大学城转型发展。沙河高教园汇聚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8所“双一流”高校,整建制迁入120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高端人才聚集,科研成果丰硕;良乡大学城已吸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5所高校入驻。未来,这两个高教园要建设结构合理、要素齐全、职住平衡、充满活力的科教融合新城。

第三,支持部属高校向雄安新区疏解。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所高校雄安校区已经在雄安新区启动区开工建设,华北电力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5所高校已完成雄安校区选址,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发展提供高水平教育科技人才支撑。

4.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有序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

第一,北京城市副中心。2019年北京市级机关第一批1.5万人左右搬迁入驻北京城市副中心,搬迁腾退用房成为中央政务功能集中的重要空间载体。2024年北京市级机关第二批1万余人搬迁工作完成,与主城区“以副辅主、主副共兴”的发展格局正逐渐形成;三峡集团等一批央企二三级企业和北投集团等市属国企总部加速迁入,61家北京市属国企及下属企业实现落户,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第二,雄安新区。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等四家首批央企总部项目顺利落户雄安新区,中矿集团完成总部选址,中国中铁产业集群整体落地,互联网产业园等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开工建设。截至2023年7月1日,中央企业在雄安新区设立各类机构150多家,投资来源为北京的注册企业超过3000家;雄安新区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推动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产业雄安创新中心等一批市场化项目落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互联网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二)从“加”到“减”,城市发展效率明显提升

第一,北京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内降外升”态势。2024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为2183.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6万人,与2014年相比,人口累计增加了31.6万人,这一增量甚至少于2014年之前一年间的人口增量。一方面,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数量与常住人口密度均显著下降。2015—2023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由1297.4万人减至1094.8万人,常住人口密度从9487人/平方公里下降至8005人/平方公里,年均降速为2.10%。具体来看,东城区常住人口年均降速最快,为3.04%,其次是西城区、海淀区、石景山区、丰台区和朝阳区。另一方面,2015—2023年,中心城区常住外来人口从483.1万人下降至344.5万人,其中西城区减少幅度最大,年均降速为5.61%。同时,郊区常住外来人口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从379.4万人上升至479.5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97%。其中,通州区常住外来人口绝对增量最多,增量为24.7万人;门头沟区年均增长率最快,为8.15%。

第二,保持违法建设治理力度不减,实现从整治型拆违向规划引领精细化治违的转变。2017年以来,北京市累计拆除违法建设超2亿平方米、腾退土地超2万公顷,支撑城乡建设用地完成减量110平方公里。减量的同时,2024年北京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4.9万亿元,同比增长5.2%,经济发展质效稳步提升。这是在严控人口规模,实施减量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显著成效。

(三)从“量”到“质”,城市发展方式深刻转变

第一,利用疏解腾退的大体量空间集聚高精尖产业。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过9200公顷,积极推进“腾笼换鸟”工作。比如,大红门服装商贸城转型升级为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北方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动批”疏解转型为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第二,利用小规模疏解腾退空间完善公共服务功能。部分疏解腾退地下空间改造成微仓储和社区文化活动空间。2024年上半年,北京完成全年300个养老助餐点建设任务,推动中心城区符合条件的51家养老驿站转型升级为可市场化运营的社区餐厅,增强养老助餐服务可持续运营能力。中心城区通过新建和错时共享新增停车位1.4万个。

(四)从“有”到“优”,城市重点领域加速发展

1.交通线网加速编织

“硬联通”方面,“轨道上的京津冀”初步建成,消除京津冀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软联通”方面,持续深化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推动北京清河站、北京西站等铁路站实现铁路与城市轨道信息共享、安检互认;统筹推进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推动大兴国际机场、首都机场与津冀机场资源互补、协同运行。

2.产业转型升级成果显著

第三产业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新驱动力。2024年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843.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0.2︰14.5︰85.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42499.9亿元,增长5.1%。此外,北京现代服务业引领作用逐步增强,高精尖产业发展迅速。

3.推进绿色北京建设

第一,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空气质量改善取得里程碑式突破,2024年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0.5微克/立方米,连续4年稳定达标。水环境质量创历史最优。2024年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首次突破90%,截至2025年9月超过95%。密云水库、雁栖湖、清河获评生态环境部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第二,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碳排放强度持续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产业更绿色、能源更清洁、交通更低碳。

第三,城市生态品质稳步提升。2024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71.4,连续十年稳中向好。生物多样性丰富多彩,生态产品价值有力推进,绿色北京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张一博监审:李文鼐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