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北京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深化与天津、河北科技创新协同联动,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国际科技创新高地
第一,形成以中关村为核心引擎的辐射发展格局。通过“1+6”“新四条”等80余项改革举措,实现30余项创新政策在全国的复制推广;通过设立中关村津冀分园、共建协同创新平台等,推动创新资源向津冀地区延伸布局。截至2023年,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数量已突破1万家。
第二,持续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截至2024年,京津冀中心已累计实施项目241项,其中约20%的项目为世界领先水平,培育“硬科技”企业118家。
第三,持续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关村、昌平、怀柔3个在京国家实验室全面运行,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77家,居全国第一。2017—2023年,累计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768项,对津冀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二)推动资源共享,促进创新要素开放流动
1.北京技术资源加速辐射至津冀
2023年,北京技术交易实现“双突破”,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突破10万项,成交额突破8000亿元大关;北京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48.7亿元,是2013年71.2亿元的10.52倍。
2.多举措打造京津冀科技人才圈
北京通过挂职、互认试点等一系列举措,推动人才跨区域流动。2014—2023年,北京对津冀的投资额在三地互投总额的占比由60.02%上升至80.33%。
(三)发展新动能,加速落地新质生产力
1.经济含“新”量日益增长
第一,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最强引擎”。2024年,北京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1%,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4.6%,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近九成。
第二,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2024年,北京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7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5家、独角兽企业115家,数量均居全国城市首位。
第三,新质生产力培育成果不断涌现。2024年,北京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58项、占全国28.7%,跻身全球百强科技集群前三位。氢内燃机、脑机接口等新质生产力成果竞相涌现。
2.多领域蓄势聚能迈入新阶段
具体来看,医药健康产业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成为北京的第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汽车产业产值增幅创十年新高,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29.4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2024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超12%,人工智能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全国超半数。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势头强劲。
五、北京在减量提质和创新赋能方面的典型案例
(一)大红门:从鞋服城到科技文化新高地
大红门商圈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也是北京同类市场中业态最集中、体量最大的服装纺织品集散地,其交易总量占北京服装交易总量的70%。但随着城市发展,这一传统产业业态所带来的“大城市病”也日益凸显。2021年底,在全面完成疏解任务后,大红门地区加快转型升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红门服装商贸城转型为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园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元宇宙为特色,聚焦数字内容、智能交互硬件等赛道。目前已落地高精尖企业320余家,其中包括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0余家。
(二)首钢园:从“十里钢城”到科幻产业集聚区
首钢园是首钢老厂区的所在地,见证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十四五”时期,首钢园以冬奥会为契机,推动工业遗存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成为北京减量发展的标杆。园区聚焦科幻产业特色赛道,依托“科技+”“文化+”“会展+”拉动产业集聚,加速向千亿级科技创新产业集群迈进,构建了由科幻产业为主导,人工智能、互联网3.0、航空航天等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1+3+X”新质生产力产业体系。
(三)亦庄:打造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
北京亦庄落地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级创新平台,集聚星海图、北京优必选、安川首钢等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生态企业300余家,基本形成了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场景解决方案的产业链条,布局了柔性制造、检验检测、创新孵化、应用展示等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打造全球首个机器人4S店、机器人主题餐厅等新经济业态,前瞻布局机器人二次开发社区。
报告人 |叶堂林
责编 | 赵苇
校对 | 张一博
审核 | 孙楠、叶其英
监审 | 李文鼐、刘斌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