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14年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抗战实践,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集中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2020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1]精神形态是文化的深层表现形态,每一种精神都是民族文化的时代印记,具有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伟大抗战精神是由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伟大抗战精神的文化内涵回答了这一精神“从哪里来”的本源性问题,为我们今天纪念抗日战争、弘扬伟大精神、走好新征程提供了历史视野和文化维度。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传统家国天下观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观念的继承发展。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根基,是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天下情怀是家国情怀的自然延展。家国天下观念源于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像爱家那样爱国,由爱国而兼济天下,呈现由内而外、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梯次推进序列。天下为公、爱国如家、家国一体、协和万邦等,彰显出中华民族浓厚的家国情和宏阔的天下观。作为伟大抗战精神科学内涵的第一条,这里的爱国情怀不仅限于为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而战,也包含为捍卫国际正义、维护人类和平而战,具有拯救人类文明的世界意义,是家国情怀和天下情怀的有机统一。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2]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相统一的爱国主义,正是传统家国天下观念经过艰辛抗战实践砥砺的思想理论升华。
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与传统生死观和义利观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死观和义利观的继承发展。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彰显出中国人民的人格追求。以生命捍卫道义和正义,这种融合生死观和义利观为一体的民族气节,不是小义小节,而是聚焦在大义大节之上的以生命赴使命,彰显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大一统基因。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对中国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妄图摧垮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但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誓死不当亡国奴”“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成为时代强音和人民心声。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以身许国、以死报国,用少数人的死换取多数人的生乃至整个国家的独立和全民族的解放。这种民族气节超越了生死界限、义利标准,是向死而生和大公无私。
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与传统英雄观和斗争精神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英雄观和斗争精神的继承发展。中华文化具有和平的基因,中华文明具有和平性的突出特征,中华民族是向往和平、践行和平的伟大民族,一贯反对强权霸权暴力行为,并为之进行英勇无畏的斗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英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彰显出中华民族的英雄情结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斗争意识。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3]。抗战初期,“日军不可战胜”一度成为神话。但是,中国人民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以大无畏的革命斗志,发扬狭路相逢勇者胜、逢敌必亮剑的精神,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战斗在抗战最前线,矢志“为保卫祖国流最后一滴血”[4],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英雄史诗。这种英雄气概不是一味逞能、挟私报复的草莽英雄和江湖习气,而是爱国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完美交融。
四、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与自强意识和不服输精神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意识和不服输精神的传承发展。自强不息、永不服输、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等品质为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民族自信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5]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精准分析中日双方优缺点和综合考虑各方因素的前提下,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终胜利必然属于中国,有力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论调,引领广大人民把必胜信念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之上,把必胜信念从单纯的打败日本侵略者提升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上,推动信念信心向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升华。这种必胜信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有科学理论指导,又有深厚文化根基,因而具有科学性、必然性、坚定性和持久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新时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精神提升研究”(19YJC71004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玉标,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释:
[1][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39页、第353页。
[2][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0—521页、第521页。
[3]《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