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的重要内容,文中指出“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要求,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没有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就不可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深刻认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同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成就。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对于统筹美丽中国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迫切需要。新时代以来,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但也面临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的现实挑战,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着力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推动构建与美丽中国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强劲动力。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不断下降,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稳步增加。然而,当前仍缺乏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尚待完善,现有的生态文明制度难以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要实现“双碳”目标,必须以生态文明体制的深层次改革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增效,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机制,构建系统完备的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时期,需要把“双碳”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围绕深入推进节能降碳进一步部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逐步完善、治理能力明显提高,但生态环境保护依然存在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尚未完全适应和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发展、促改革,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底色提供重要保障。
二、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实践路径
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提供制度保障,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
深化绿色科技体制改革,扭住绿色技术创新“牛鼻子”。提升绿色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关键在于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一要培育绿色创新主体,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企业绿色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培育壮大绿色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大力培育绿色低碳科技“独角兽”企业和绿色技术创新“小巨人”企业,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激发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策源力。全面整合汇聚绿色创新资源,优化重大绿色科技创新组织机制,锚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氢能等绿色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打造原创绿色低碳技术策源地。二要构建绿色创新体系,提升成果转化效能。深化绿色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企业、高校、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协同联动的绿色创新生态,构建全链条全过程绿色创新联合体。完善绿色技术交易机制,综合应用各类绿色金融工具,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以绿色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绿色技术创新活力,增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新动能。
优化绿色要素供给机制,下好绿色低碳发展“先手棋”。绿色低碳来源于绿色要素高效投入,优化绿色要素供给机制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支撑。一要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有序开发利用风电、光伏、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统筹推进生物质能、氢能发展,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配套措施。加快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外送通道,提升跨省跨区输电能力。推动配电网改造和新型储能发展,提高分布式新能源承载力,培育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新技术新模式,扩大新型能源消纳容量。二要促进数据要素高效配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要素是绿色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源泉。要持续完善数据要素产权、流通与交易制度,拓宽数据开发利用广度与深度,推动数据要素供给量质齐升。以数据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充分释放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和绿色价值,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以绿色要素有效供给夯实绿色低碳发展支撑,开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新局面。
打造绿色产业链供应链,擦亮现代产业体系“绿底色”。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推动绿色产业延链强链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一要健全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体制机制,完善战略性环保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通过绿色采购、绿色信贷促进绿色制造业与服务业集链成群,支持下游龙头企业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制,培育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建设绿色低碳现代化产业体系。二要增加绿色产业链长度和绿色供应链宽度,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绿色产业链供应链。要积极盘活本地生态资源,依托生态优势推进生态产业化,将点状的特色产业拓展为链状的绿色生态产业链,探索生态产业化路径与模式,健全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的体制机制,打好绿色产业发展“特色牌”。要做强做优绿色产业龙头企业,丰富绿色产品经营开发模式,延伸绿色产业链长度和服务链价值。以绿色产业集链成群支撑绿色经济提质增效,塑造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新优势。
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含金量”。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其核心是将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一要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设立生态补偿基金,通过发行生态债形成可持续生态补偿融资模式,拓宽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渠道,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支持生态环境的系统性保护和修复。完善生态产品和服务价值核算体系、交易机制,使生态补偿由“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以市场化生态补偿支撑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二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展绿色生态材料应用范围与深度,深挖传统产业绿色化、生态化改造潜力,推动产业生态化。建立生态产品认证体系与交易中心,实现生态产品供需衔接匹配。创新生态资产权益抵押、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和生态信用贷模式,拓宽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以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释放生态产品经济价值,开辟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新赛道。
健全生态环境市场体系,构筑全面绿色转型“强引擎”。生态环境市场机制的健全有利于推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建设高水平生态环境市场是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一要通过明晰资源环境要素的产权,完善覆盖全成本的价格机制与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增强“污碳排放有成本、减污降碳有收益”的绿色发展意识。二要构建不同污染物、点面源之间的市场交易机制,有序推进跨区域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加快建设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推广绿证交易市场。三要逐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配额分配模式,探索排污权与碳排放权的衔接合作交易机制,构建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四要完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评价体系,持续推进绿色产品信用体系建设,运用数字技术完善绿色产品监管方式,健全绿色产品认证有效性评估与监督机制。五要制定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目录,构建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和碳足迹管理体系,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以生态环境市场化配置强化全面绿色转型内生动力,拓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新空间。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环境政策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效应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4&ZD1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梁,江西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讲师、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宋德勇,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分中心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张培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