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沂河,奔涌着“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赤诚;巍巍蒙山,镌刻着“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誓言。这片红色热土孕育的沂蒙精神,正是党和人民以生命相托、血肉相连铸就的牢不可破的共同体。在新时代的今天,这份源于烽火硝烟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其穿越时空的磅礴力量,为我们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持之以恒深化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源泉和实践坐标。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呼唤着沂蒙精神的深度滋养与时代焕新。
一、沂蒙精神彰显党群军民命运与共
“党群同心”是沂蒙精神的灵魂与根基。它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沂蒙根据地,党始终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剥削,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兴办教育,建设民主政权,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庄严宣告:“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党的无私付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认同与追随,“听党话、跟党走”成为沂蒙人民发自内心的坚定信念。
“军民情深”生动诠释了“党与人民血脉相连”在军事领域的深刻实践。人民军队既是党的忠诚卫士,更是人民群众的骨肉至亲。在沂蒙老区,人民武装恪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他们以血肉之躯捍卫家园,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并肩劳动,解民忧纾民困。老区人民倾其所有支援军队,“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种“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深情,构筑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深刻揭示了人民军队植根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制胜之道。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对“党群同心、军民情深”关系状态和情感深度的升华,是沂蒙精神最具标识性的特质。它超越了简单的利益联结和情感支持,上升为命运与共、生死相依的崇高境界。在血与火的考验面前,党和军队始终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人民群众不惜牺牲一切掩护党的干部、救助伤员、支援前线。这种“骨肉相连、血脉相通”的亲情,“同生共死、荣辱与共”的誓言,雄辩地证明:当党、军队与人民真正融为一体时,就能迸发改天换地的磅礴伟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中央八项规定淬炼新时代鱼水情深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的严峻挑战和“四种危险”的深刻警示。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作风问题,一度成为横亘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无形藩篱。在此节点,党中央于2012年12月4日颁布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央八项规定条条直指作风顽疾,句句回应群众关切,是新时代践行沂蒙精神内核的行动纲领和制度保障。“改进调查研究”“多同群众座谈”“精简会议活动”“传播实质内容”“改进警卫工作”“提高报道质量”“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文稿发表”,中央八项规定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重塑党风政风,净化政治生态。更重要的是,它重新架起了党和人民之间的连心桥,让“生死与共”的情感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沂蒙精神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是党和人民血肉相连、共同奋斗的生动写照。中央八项规定着眼于新时代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二者虽处不同时期,但精神内核高度契合。中央八项规定第一条要求“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其精神实质与沂蒙“红嫂”明德英用乳汁哺育伤员、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抚养革命后代、“沂蒙六姐妹”带领妇女日夜赶制军需的奉献精神一脉相承。今天,党员干部将人民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正是中央八项规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核心要义的生动体现。
三、躬身实践照亮血肉联系新的征程
传承弘扬沂蒙精神,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照亮新时代党建之路,关键在于将其融入血脉、化为行动,聚焦“实”字下功夫。首先,调查研究要求“深实”。要坚决摒弃“盆景式”“打卡式”调研,党员干部要带着问题、感情和责任深入基层,如同当年在沂蒙老区,与群众同甘共苦,深入交流,摸清他们所思所想所盼。要建立调研成果转化机制,确保真话、实情、良策转化为解决矛盾、推动发展的具体举措。其次,服务群众要动“真情”。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根本标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急难愁盼问题。要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让公平正义可感可及。再次,作风建设要抓“常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让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持续向上向善。最后,艰苦奋斗要葆“本色”。无论物质条件如何改善,沂蒙精神中蕴含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传统永不能丢。要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严格执行各项待遇规定,将有限的资源财力真正用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的刀刃上。党员干部要带头过“紧日子”,以清正廉洁凝聚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红色沂蒙,精神永恒。沂蒙精神昭示的党群同心密码,是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更是面向未来的制胜法宝。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正是新时代解锁这一密码、赓续这一血脉的金钥匙。我们要不断从沂蒙精神的深厚土壤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持续擦亮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鲜明底色,确保我们的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团结带领人民在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让沂蒙精神的光芒,恒久照亮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壮阔征程!
(作者简介:周文凤,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任伟,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