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重点

“十五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重点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举旗定向、擘画蓝图。深刻领会并全面贯彻全会精神,对于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十五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与新机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我们党在作决策、作规划时,历来重视对发展环境特别是机遇和挑战的分析判断。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环境和战略机遇。国际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全球共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些趋势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特别是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体系、丰富人才资源这四大优势。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国内经济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挑战。

特别要看到的是,我国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引擎的作用更加凸显,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深入推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这些结构性变化将为“十五五”时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全会科学研判“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强调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为“十五五”时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时期,必然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五年,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也是应对风险挑战、把握发展主动、塑造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机遇期。

“十五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与重点领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并提出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社会文明程度、人民生活品质、美丽中国建设和国家安全屏障7个方面的主要目标,体现出我们党在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全会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出多项重大部署,其中7项部署聚焦经济建设领域,足见经济建设在“十五五”时期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依据四中全会主要目标和战略安排,“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全会强调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十五五”时期发展经济的着力点聚焦在实体经济上,并强调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通过坚持不懈地创新,解决发展中的核心技术难关,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才能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奠定科技基础。下一阶段,要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集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第二,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也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支撑。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助于我们在“十五五”时期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把握发展主动权,确保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下一阶段,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同时,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让国内市场成为吸引优质资源要素的强大磁场。

第三,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十五五”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国需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通过深化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下一阶段,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吸引更多高质量外资,鼓励外资企业参与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通过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空间。

第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十五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下一阶段,要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根据各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实施差异化区域政策,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加强区域合作,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推动“十五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推动“十五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多个层面协同发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路径。

第一,坚持党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全会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指出要“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推动“十五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经济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在“十五五”时期,要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把党的自我革命要求落实到位,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坚定不移开展反腐败斗争,为实现“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第二,要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推动“十五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好全会精神的学习、宣讲、宣传,使全党全社会领会好全会精神。通过学习,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明确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将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宣传、带头贯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全会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第三,要加强民生保障,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享性。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在“十五五”时期,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加强就业保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让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四,要做好安全生产和维护稳定工作。安全生产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在“十五五”时期,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将安全生产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维护稳定工作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及时回应群众合理诉求,妥善化解各类风险隐患。通过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