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理论文章写活写美

怎样把理论文章写活写美

媒体的价值取向如何,对文风影响巨大。倡导好的文风,会吸引好的文章。总是板着面孔说教,文风就不会好到哪里。活、美二字,至少在非文艺作品特别是理论文章中很难涌现。理论文章改进文风,就要直接在文章的活和美上下更大的功夫。那么,在理论文章中,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使文风更加鲜活、优美呢?根据我的经验和体会,主要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努力。

第一,主题和布局。首先确定文章的主题,选择比较有意义、具有前沿性、创新性的问题,围绕主题,发挥美学想象力,拟出鲜活的题目,并构思合理的布局。这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主题没有多大意义,写出来也难有多大分量。即使命题作文或工作任务,也要考虑如何有深度、有新意,考虑这样的主题有没有必要写活、写美。如果需要,就要从整体上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框架、什么样的写法,以达到活和美的要求。与此相应,构思一个恰当的题目,既准确反映主题,又有鲜活的美感。题目好不好,效果会有很大差别。

第二,联系和转化。即把抽象的理论与形象的事物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原本枯燥的逻辑推理转化为形象化的行为和意境。例如,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将中国革命比作万里长征。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时候,我借用毛泽东的比喻,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比作万里长征。我特别强调,这样的万里长征取得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成就,但还没有结束。万里长征仍然“在路上”。这样一种联系和转化,把很多复杂的理论和历史事实,都浓缩在具象的事物里面了。本来非常玄奥的理论问题,变得非常容易理解。既好懂,又好记,比单纯说大道理的效果好得多。

第三,溯源和故事。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揭示理论观点、方针政策的来龙去脉,使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比如,中国共产党党章,所有党员和有关群众都要学习。党的十九大刚开完不久,我在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党章内外的故事》一书,党的二十大后又作了修订,同时还另出了一本《领读党章》。主要的内容和写作方式,就是挖掘、回溯、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党章是怎样一步步修改、变化和调整的。这种写法,将本来似乎很枯燥的党章条文,转化成具有一定形象性的故事和知识,某种程度上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联系了起来。不仅增加了读者的兴趣,而且加深了人们对党章的认识和理解。另外,鲜活故事往往比理论更能打动人心。

第四,拟人和拟物。采用拟人或拟物的修辞方式,将一些重大的理论观点或历史事件活化、物化,以栩栩如生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拟人是把理论、政治、思想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特点和规律。如2001年建党80周年时,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八十华诞正壮年》一文,借用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的比喻,走过28年的中国共产党,“已经不是小孩子,也不是十几岁的年青小伙子,而是一个大人了”,说明到了80岁的中国共产党,既不是青年,但也没到老年。若准确界定,应该算是壮年。此后,我又多次用这种拟人化的方式来庆祝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至于拟物,既形象,又贴切,效果也很好。

第五,文字和修辞。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式,增加语言文字的美感或气势,增强理论文章的可读性、感染力、鼓舞力。上述拟人和拟物也是修辞,我为了突出一下,故单独列为一条。理论文章尽管不是文学作品,但如果恰如其分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毛泽东在1934年1月27日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用比喻的方式说明:“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过河需要桥船的形象化说明,迄今都是一个经典性的比喻。

第六,用典和举例。用伟人名人或古今中外的典故,用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事例,来说明某种理论观点和政策举措,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这是写文章常用的方式。毛泽东是用典的大师。1945年,毛泽东在七大预备会议上作《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的报告,说到不要怕天塌下来时,毛泽东说:“从古以来,天都没塌下来过。以前有一个杞国,有人怕天掉下来,天天忧愁,谓之‘杞人忧天’。到现在几千年了,二十四史都没说天掉下来过。就是掉下来,我们同志当中也有几个很高的可以撑住,不要紧。”

第七,人称和叙事。适当地引入自我,用第一人称谈点故事、经历和感受,使理论的宣传和灌输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文章用什么人称,是很有意思、也很有讲究的一件事。在中共三大上,陈独秀在主旨报告中,肯定了一年来党中央工作的成绩,也毫不避讳地说明了存在的问题。特别有意思的是,报告还指名道姓地批评了中央领导人,说:“陈独秀由于对时局的看法不清楚,再加上他很容易激动,犯了很多错误。”这是陈独秀自己用第三人称的方法批评自己。毛泽东即使在党代会上讲话,有时也用第一人称。理论文章里适当出现“我”的表述和事项,有时能为文章增色,使文章更活,更贴近读者。

第八,口语和地气。适当地在某些文章中用口语说话。尽力将文件语言转化为日常生活用语,使文章更接地气、更像与读者聊天。邓小平讲话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口语化、短句子,即使正式的报告,也很精粹。比如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善用口语,是把文章写活、写美的方式之一。不可能什么文章都用口语,但直接面对普通群众的大众化文章,不妨多用口语说说话。

第九,明快和节奏。尽量使文字简洁,多用短句,少用叠床架屋、晦涩难懂的长句,最好有一定的韵律,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甚至可以朗诵。科学研究,一定程度上讲,是从简单到复杂。但写文章,就要从复杂到简单,用最易懂的语言讲清楚深奥的道理,准确、凝练。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用短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专门批评:“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毛主席不开长会,文章短而精,讲话也很精练。周总理四届人大的报告,毛主席指定我负责起草,要求不得超过五千字,我完成了任务。五千字,不是也很管用吗?”

怎样把文章写活、写美?还有很多要求,以上只是根据自己的体会和经验概括了9个方面。中国会写好文章的人很多,体制内的笔杆子也很多,他们都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值得我们研究,也值得我学习。改进文风有很长的路要走,让我们且写且进步吧!

(作者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