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年规划: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五年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划形式,是国家对未来五年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发展目标、任务、政策和举措的系统性部署,见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五年计划(“一五”至“五五”)
这一阶段,我国制定实施了5个五年计划,由此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础,基本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
“一五”时期,以苏联援建的156个建设项目为重点,启动了大规模工业建设,第一批国产汽车出厂,第一架国产飞机试飞,第一座原子反应堆投入运转。工业生产取得的巨大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一百年来所达到的水平。
“二五”至“四五”时期,取得了“两弹一星”、高产量籼型杂交水稻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建成了南京长江大桥、成昆铁路、刘家峡水电站和大庆油田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工业项目,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健全。
“五五”时期,党中央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推动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朝着协调合理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这一阶段,我国主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五年计划主要采取指令性计划的管理方式,由中央制定计划,然后层层分解下达到地方和企业。计划过程强调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主要是做好产品供求、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外汇收支等重要领域的平衡。计划经济体制下,五年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经历过一些挫折,走过一些弯路,但在当时我国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对于我国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较快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善人民生活,提升国际地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改革开放后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二)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五年计划(“六五”至“九五”)
这一阶段,我国制定实施了4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基本解决了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实现了总体小康的战略目标。
“六五”计划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党全国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随着建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设经济特区、实施沿海开放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的实施,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对外经济关系打破了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异军突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开始出现繁荣兴旺的局面,国民经济发展进入起飞阶段。
“七五”时期,国民经济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农林牧副渔全面增长,主要工业产品平均年产量比“六五”时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缓解了农产品和消费品匮乏的局面。
“八五”时期,党的十四大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经济增速快,波动也较小。
“九五”时期,我国经济虽然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到2000年GDP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850美元,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这一阶段,五年计划的科学性、严肃性、有效性进一步增强。管理方式从行政指令性计划、政府直接配置资源逐步向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宏观经济管理转变,大幅度缩减计划管理的范围和指标,大幅度向地方和企业下放计划决策权,精简了行业管理机构。
总体来说,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大大增强,经济波动的频度和幅度明显降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取得重要进展,根本扭转了过去消费品长期供给不足的状况,到1991年完全取消了票证,消费需求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基础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新的支柱产业不断形成壮大,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更加完整。到“九五”期末,我国基本告别“短缺经济”,胜利实现了“三步走”现代化战略前两步的目标,其中,前十年切实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十年胜利实现了总体小康。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后的五年规划(计划)(“十五”至“十三五”)
这一阶段,我国制定实施了4个五年规划(计划),为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五”时期,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向型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汽车开始进入家庭,住房消费快速兴起,GDP年均增长9.8%。
“十一五”时期,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我国GDP仍保持年均11.2%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十二五”时期,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25%。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投资、净出口三大需求和三次产业发展逐步趋于协调,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制造业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壮大,数字经济等新经济蓬勃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脱贫攻坚战取得历史性成绩,金融风险有效防范,生态环境总体改善;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出现了总体改善的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成就。
从规划实施效果看,这一阶段是我国产业水平、创新能力、城乡面貌、人民生活和综合国力取得跨越式进步的二十年。GDP从2000年的十万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接近一百万亿元,连续跨越了几个大台阶,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3.65%提高到16%以上,从相当于美国GDP的12.6%提高到67%。我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