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与人工智能密切协同

推动人与人工智能密切协同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上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渗透到武器装备研制和使用、情报侦察和分析、训练创新和管理、后勤保障和动员等众多领域,必将重塑作战模式、训练体系和保障系统。甚至有人断言,人工智能正推动军事变革进入“算法驱动战争”的新阶段。

自从机械化武器装备问世、战争进入机械化时代以来,军队一直在强调人与武器结合、人机协同训练。在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中,人既不可脱离人工智能而仅靠自己的智力、体力进行传统常规作战,又不能抛弃自身思维与智慧优势而一味依赖人工智能。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准嵌入点和结合点,是优化作战方法手段、获取战争制胜优势的关键所在。

未来战争中,作战人员与人工智能系统的协同将不再是简单的“人指挥机器”或“机器辅助人”,而是双方形成深度互信、互为支撑的“共同体”。一方面,人类在海量信息处理、复杂计算和持续作战方面存在生理极限,如反导系统需在毫秒级时间内完成目标识别,而人类神经元传导速度远远不能企及。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缺乏价值观判断和创造性思维,如外军在作战中使用无人机进行目标识别时,多次将平民手持的物品误判为武器,凸显人工智能在实物识别和伦理决策上的缺陷,需要人类随时干预、有效监管。这就要求构建人与人工智能密切协同的多层体系——在战略层,人主导战略目标与整体规划,人工智能则提供相关态势分析和情景推演;在战役层,人机共同拟制作战方案,人工智能则可模拟提供多种行动路径及选择策略;在战术层,人工智能自主控制无人机及其“蜂群”等行动,人则监督并纠正其可能出现的错误处置和非正常状况。在人机协同中,人工智能可增强人对敌我双方优势、劣势乃至整个战场态势的综合分析,还可通过强化学习将人类指战员的经验转化为算法规则,二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随着脑机技术的不断突破,“下一代非侵入性神经技术”在实验环境下,已可以通过脑机接口信号同时控制多架无人机;采用分布式组网与多模态导航系统,在恶劣复杂环境下仍能维持基本人机通信。即便如此,人在人机协同中的主导作用依然不可替代。外军近年来开展的人机协同作战试验显示,人机混合团队凭借人的情景判断能力与人工智能的快速计算能力,任务完成效率比人工智能独立操作更高。事实业已证明,人工智能作用越来越强大,“算法驱动战争”趋势越来越明显,就越需要在人与人工智能协同中更多关注人的主导性地位和决定性作用。有鉴于此,目前已有外军在制定人与人工智能协同的相关准则和规范。例如,北约《负责任使用人工智能指南》强调,在涉及致命性军事行动中,人类应保持对人工智能系统的最终控制权,确保关键决策由人类作出;英军“暴风雨”未来空战系统聚焦人与人工智能协同技术的研发,计划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优化战机设计与流程维护等方案。

无论人工智能的作用发生怎样的变化,人始终是推动战争进程的主导力量、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在此前提下,人与人工智能在不同作战环节可以采取不同协同方式。例如,在情报侦察中采取“人在环外”模式,作战人员提出侦察需求,人工智能凭借算法分解任务、规划行动,获取高质量侦察数据,并将初步处理成果反馈给作战人员;在指挥决策中,可采取“人在环内”方式,作战人员主导从分析判断到拟制计划全过程,人工智能则通过对战场态势的实时分析,为作战人员提供多种方案;在战斗实施中,可采取“人在环上”方法,由指挥人员引导人工智能武器在前方实施战术行动,由一线作战人员进行观察控制,共同完成协同动作,达成作战目的。

人与人工智能协同不是简单互补而是共同升华,只有具备“人类智力+机器智能”的复合认知体系和“人类体力+机器恒力”的综合行动能力,才能在高烈度军事对抗中保持决策、行动和制胜优势。实现这种高质量的人与人工智能协同,既需要技术的不断进步,更需要军事组织形态和人才培育方式的根本变革。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