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贫经验正成为惠及世界的公共产品

中国减贫经验正成为惠及世界的公共产品

“消除一切形式和表现的贫困,包括消除极端贫困,是全球最大的挑战,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要求。”2015年,这句话庄严写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仅仅五年后,中国便以一份举世瞩目的成绩单,提前十年兑现了这份承诺: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这份“高分”答卷,不仅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更以其空前的规模与速度,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这一奇迹的诞生并非偶然。我们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这条道路突破了西方减贫模式的路径依赖与思维定式,用中国实践,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智慧和方案。

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何以能走通?其根基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具体而言,它体现在强大的资源动员与组织执行力上。钱往哪里投?战略重点清晰明确。近1.6万亿元的财政资金精准滴灌,瞄准脱贫靶心,确保蓝图绘到底,不走样、不变形。人往哪里派?党员干部冲锋在前。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毅然奔赴最偏远的山村,坚守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全国一盘棋、全民一条心”的动员力,破解了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政策悬浮”困境,为大规模、区域性整体性脱贫提供了制度保障。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中国反贫困的成功经验。它摒弃了“大水漫灌”和简单套用外来教条的做法,将目光聚焦于贫困老乡的灶台炕头、田间地头,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这一方略贯穿于脱贫全过程:在识别环节,我国创造了“建档立卡”这一精细化管理工具,通过“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的精准识别法,建立起覆盖全国的信息系统,确保了扶贫资源真正流向最需要的群体。在帮扶环节,量身定制“五个一批”组合拳。无论是四川凉山“悬崖村”村民告别藤梯、搬进县城电梯房的易地搬迁,还是甘肃陇南的年轻人通过直播带货将土特产卖出深山,都是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生动写照,成功将外部的“输血”转化为内生的“造血”功能。在退出机制上,更是用“铁尺子”量出真脱贫。建立了严格的收入标准和“两不愁三保障”多维指标,并引入第三方评估严格考核,坚决杜绝数字脱贫和虚假脱贫,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精准扶贫方略落地生根,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大扶贫格局。它突破了单一依靠政府或市场的传统模式,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减贫合力。一是“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着力激发内生动力。中国的减贫实践深刻表明,不仅要解决“口袋穷”,更要根治“脑袋穷”和“能力穷”。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增收方式。以“雨露计划”为例,通过对贫困家庭的新生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成为脱贫致富的“先锋队”,有效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这一帮扶计划,在脱贫攻坚期间,累计惠及800多万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带动15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二是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对口支援机制,实现先富帮后富。这一机制跨越了地理与行政界限,将共同富裕的愿景转化为扎实行动。“闽宁模式”便是典范,福建带着资金、人才与技术,在宁夏的戈壁滩上建起现代化产业园,真正让“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三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在政府引导下,从“万企帮万村”的产业联动到深入社区的消费扶贫专柜,从公益人士的直播带货,到奔赴乡村的志愿支教,扶贫工作从一项国家责任升华为全民参与的共同使命,生动诠释了“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帮扶理念。

中国实践让世界看到:贫困不是宿命,只要方向对、方法对、意志坚定,弱鸟完全可以先飞、高飞。中国实践提供了不同于西方模式的、行之有效的路径选择。不仅如此,中国正以高度的责任感,将自身的减贫经验转化为惠及世界的公共产品。中国已为全球180多个国家和组织开展约1.5万个援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累计培养各类人才50多万名,有效提升了各国相关领域发展能力;通过实施零关税待遇,中国为最不发达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打开了广阔市场;截至目前,中国已向160多个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同150多个国家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提出4年来,已动员230多亿美元资金支持全球南方发展振兴,开展1800多个合作项目,为破解发展赤字提供有效助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更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中国减贫实践正从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促进全面发展迈进,持续积累新的治理经验。未来,中国将继续通过“一带一路”等合作平台,与世界各国携手,为建设一个没有贫困、共同繁荣的人类社会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张春敏、吴欢,分别系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