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这是根据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内外环境变化和目标任务要求作出的重大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时代发展大势的精准研判。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科技创新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我国在部分领域已从“跟跑”转向“并跑”甚至“领跑”,但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短板。面对一些国家的“小院高墙”“脱钩断链”,“十五五”时期,如果不能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就可能面临长期外部技术依赖的风险,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陷入被动。我们必须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基石,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开辟发展新赛道、构筑未来发展新动能,进而赢得应对百年变局的战略主动。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存在显著差异。坚持“因地制宜”的科学原则,才能有效破解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标准化”与“差异化”难题。发展新质生产力,绝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一哄而上、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更不能脱离实际追求“齐步走”“搞一种模式”,而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让能“创”的地区当好“排头兵”,率先探索创新路径;让能“转”的地区走好“升级路”,实现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让能“融”的地区打好“特色牌”,以差异化竞争赢得发展先机。通过先立后破、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构建起既统筹全局又彰显区域特色的生产力布局。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重要标志性指标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要求“十五五”时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面对传统生产力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人口红利消退、边际效益递减等“天花板”效应,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牵一发动全身”的战略支点,就是要以先进生产力的“质变”带动发展动力、发展效率、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十五五”时期加速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关键在于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在此基础上,统筹谋划全国各地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科学定位,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避免陷入“内卷式”竞争,从而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韧性和安全性。

“十五五”时期,我们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引领,精准破解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堵点和卡点,从制度层面为科技创新、要素流动以及成果转化提供坚实保障。新型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完善,同样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并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度框架下协同部署。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国家队”布局;省级层面强化统筹协调,避免重复建设;市县层面聚焦落地转化,打造特色应用场景。通过“全国统筹——区域协同——地方落实”的分级架构,形成“基础研究在中心城市、成果转化在都市圈、规模化生产在产业基地”的梯度分工格局,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课题,更是一个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战略命题。“十五五”时期,我们要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激发各地区、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因地制宜”这一科学原则贯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全过程、各领域,在差异化布局中凝聚整体合力,在新质生产力的澎湃浪潮中抢占先机,赢得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主动,为高质量发展续写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