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综合> 正文

郑丽娜:从天边到身边的商业航天

说到航天,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哪个城市呢?是甘肃酒泉?还是海南文昌?这些航天名城,见证了中国航天的逐梦之路。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就在你我的身边,在北京的亦庄,一座商业航天的新地标——“火箭大街”,即将拔地而起!在“火箭大街”的科技展厅里,市民们就能像亲临酒泉、文昌的发射中心一样,“零距离”、实时观看火箭发射。大家也许会好奇,为什么亦庄要建设一条“火箭大街”呢?北京的商业航天又实现了哪些跨越式突破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商业航天,走进北京对星辰大海的探索征途。

一、我们身边的商业航天

商业航天,顾名思义,是指利用商业模式进行的航天活动。它强调商业化运作原则,按市场规则配置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以盈利为目的、独立的非政府航天活动。它涵盖了火箭发射、卫星应用、深空探测等多个领域。

听起来非常“高大上”的航天科技,其实不止能够用于宇宙探索,还能非常接地气地存在于我们身边。就拿咱们走哪儿带哪儿的手机来说吧,咱们每天都可能用到的天气预报、地图导航这些功能,都是通过航天科技加以实现的。而且部分智能手机,还具备“卫星通话”功能,像华为的几款手机就是通过链接“天通一号卫星”,来实现卫星通话的。此外,日常生活中像咱们脚上穿的气垫鞋、床上使用的记忆棉床垫,甚至方便面里的蔬菜包,也都是航天科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过去一度“高冷”的航天技术,如今正在借着商业力量走进千家万户、赋能千行百业。

2014年国务院发布指导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航天活动。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补充,商业航天全面迎来了发展黄金期。在2023、2024连续两年间,商业航天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顶层的推动,地方政策的跟进,迅速点燃了市场热情,预计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的市场规模将突破2.5万亿。正因如此,发展商业航天已经不再是“要不要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快做”的必答题。下面,我将用“三个不能等”来解析这道必答题。

二、为什么要发展商业航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十分关注和重视航天事业发展,曾在多个场合就建设航天强国作出重要论述。商业航天是航天事业产业化、商业化的重要进程,推进航天强国建设,要抢抓商业航天的发展机遇,有三件事情是“不能等”的。

第一个不能等——家门口的“数字生命线”不能断。商业航天技术,应用在咱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前面提到的,除了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咱们手机的天气预报、地图导航等功能,全都要靠天上的卫星来实现。但大家知道吗?全球对于卫星轨道资源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据测算,全球近地轨道最多只能容纳约6万颗卫星,而美国SpaceX一家公司就计划发射4.2万颗!根据国际电信联盟“卫星频段/轨道资源,谁先申报,谁先使用”的原则,抢占频轨优势,发射中国造的卫星,刻不容缓!如果未来我们的导航系统、天气预报都要依靠别国的卫星系统,那我们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卡脖子风险。因此,北京正加速推进空天信息的自主体系建设,目的就是要给14亿国人筑起这道“数字长城”。只有自主可控,才能真正维护国家战略安全。

第二个不能等——老百姓的“星辰红利”不能晚。建设航天强国,单纯依靠“国家队”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商业航天机制灵活、成本敏感,是航天“国家队”的重要补充。鼓励和支持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发展,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能更好地享受“星辰红利”。无论是可重复使用发动机技术,还是一箭多星技术,都是降低航天成本的重要技术突破。十年前送一颗卫星上天要花费上千万元,而现在北京的商业航天企业能将费用降低到百万元级别,成本减少了90%以上。成本每降一分,我们享受的卫星宽带费、导航服务费就能少一块。当“北京造”商业卫星,能让灾害损失再少一分,手机流量费再低一折时,这才是老百姓在航天强国建设中触手可及的“星辰红利”。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宣讲家网编辑部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